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自然探索 >

3年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

导读:

2013年7月,包括西安在内的45个城市被水利部列为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

2013年7月,包括西安在内的45个城市被水利部列为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深入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精心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水生态景观,着力构建水管理、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四大体系,促进了人与水、人与城、水与城相互之间和谐发展,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美丽水生态环境。

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

建成湿地13处

3年间,试点工作紧紧围绕七大核心任务,积极探索,突出重点,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着力在水资源严格管理上找出路,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上做文章,在水生态保护修复上下功夫,在水文化特色创建上求突破。积极实施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规划,扎实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水系格局。

据了解,我市先后将秦岭北麓地表水引至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汉城湖等,实施生态引水,兼具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景观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化城市初步形成。同时,建成了西安湖、仪祉湖、航天湖、堰头湖、桃花潭、护城河示范段等11座湖池,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建成浐灞湿地、沙河水街、沣河湿地等13处大型湿地,新增湿地2.76万亩,形成“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湖,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以及“东西南北中相连,八水相济润西安”的城市水系新格局。

同时,以中小河流治理为契机,以建设生态护岸和堤防为目标,完成了渭河、灞河等10条主要河流综合治理,新建、加固生态护岸和堤防514.74公里,新建生态护岸比例达到76.53%。

防治结合

保护修复水生态

我市先后投资20多亿元对城市排水河(渠)进行综合治理和提升改造,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排洪问题,使其成为了城市生态景观长廊;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7座,设施日处理能力达到261万立方米,城九区、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82.5%,在住建部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综合考核中一直名列前茅。

此外,西安市深入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开展封停城市自备水源井和地下水人工回灌工作,1999年至今累计封停城市自来水管网到达地区自备井2304眼、压采地下水2.31亿立方米,累计回灌量达到290万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西安地标之一的大雁塔“改斜归正”。促进了地下水环境保护和修复,受到部、省级水利部门高度肯定。

在浐灞生态区投资25.9亿元,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试点,全面完成水系整治和修复试点任务,成为西北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为水利部在北方缺水地区开展水生态修复提供了成功典范。

传承历史

彰显特色水文化

作为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富。近年来,我市不断挖掘和凸显西安独特的文化内涵,真正让历史、文化因水而“活”起来、“动”起来,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积极开展水文化主题设施建设,打造了体现盛唐风貌的大唐芙蓉园、曲江南湖等景观,不断凸显唐文化元素;实现护城河水上泛舟,不断展示明清文化元素;建成灞渭桥景观工程,汉城湖天汉雄风广场、封禅天下广场、大风阁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不断弘扬汉文化。把建设与恢复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水景观融入到水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使源远流长、厚重大气的古都文明得以延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此外,多次举办高规格水文化活动。汉城湖连续四年举办端午龙舟赛、汉服展示、文化庙会等体育赛事及水文化节庆活动。大力培育水文化产业。发展水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推广以汉文化、唐文化、明清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全面展现十三朝古都历史底蕴。不断打造水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水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