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VR >

那些曾经妄图改变世界的桌游,都是什么下场?

导读:

  在现实生活里,你是或许只是个平凡的学生、普通的上班族……可在游戏里,你却可以是一心避世种田的

  在现实生活里,你是或许只是个平凡的学生、普通的上班族……可在游戏里,你却可以是一心避世种田的农夫,也可以是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

  着名科学家简·麦戈尼格尔在他的《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出:

  游戏会成为一种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性力量,一种重塑文明的快乐生产力,未来会实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叫游戏化生活。

那些曾经妄图改变世界的桌游,都是什么下场?

  身为“第九艺术”的游戏,不仅可以赋予平凡生活更丰富的意义,很多游戏作品也反映着制作者自身的价值观和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在历史绵长的桌游领域,同样有一些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期望以如此轻松又潜移默化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样的桌游作品都有哪些?它们的现状都如何了?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1、《大地主游戏》(The Landlord‘s Game)

那些曾经妄图改变世界的桌游,都是什么下场?

  1903年,美国女记者伊丽莎白·玛姬(Elizabeth Magie)发明出了一款桌面游戏,在游戏中玩家们将在一个以街道和设施围起来的方形版图上,进行买卖地产、收取租金等行动。没错,这款游戏就是着名桌游“大富翁”的前身,在当时名为《大地主游戏》。玛姬设计这款游戏的初衷是为了解释“乔治主义”的单一税理论,所谓单一税,简单来说就是主张只征收地价税,把地租转化为财政收入,以此实现土地国有化。因为玛姬坚信土地私有化会带来种种弊端,让拥有地产的富人越来越富,出卖劳动力的穷人越来越穷,整个社会也会因此而崩溃。

那些曾经妄图改变世界的桌游,都是什么下场?

  这种信念也被玛姬投射在游戏的规则设计中——分别是“垄断”和“繁荣”两种规则。在“繁荣”规则下,土地公有,在每个玩家通过发展地产赚钱后,由其他玩家共享,最终达到一定财产后一起胜利;而“垄断”规则就是如今常见的玩法,土地购买后私有,玩家们之间通过激烈的相互竞争,最终只有一个胜利者留下,成为寡头。玛姬希望通过游戏的流行,让人们感受现有土地制度的严重不公,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进行改变,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游戏申请专利书中就白纸黑字地写着这么一句话:该专利旨在表明土地垄断对于经济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用土地价值税作为补救措施的可行性。

那些曾经妄图改变世界的桌游,都是什么下场?

  这款游戏的创意在后来的30年代被查尔斯·达洛(Charles Darrow)所借鉴,经过改良后开发出了新的桌游《Monopoly》。Monopoly直译过来就是“垄断”,中文名一般叫做“地产大亨”或者“大富翁”。“大富翁”系列桌游后来成为了整个世界最流行的桌游之一,仅正版《Monopoly》销量就超过了两亿五千万套,累计有超过七亿五千万玩家曾被这个游戏所吸引。然而,玛姬想借由这款游戏改变世界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桌游《Monopoly》中仅有“垄断”规则,而没有“繁荣”规则,几乎所有玩家都将其看作是一个机制有趣、鼓励竞争的作品。

那些曾经妄图改变世界的桌游,都是什么下场?

  ——如果设计者玛姬看到自己这款原本用以批判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反对垄断的游戏,到最后玩家们却更喜欢其中的“垄断”竞争规则,不知会作何感想呢?当然,从大的层面来说,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化的制度很难仅仅因为一款桌游而改变,从来也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行过单一税制。

  2、德国大选(Die Macher)

那些曾经妄图改变世界的桌游,都是什么下场?

  《德国大选》是一款极其经典的德式桌游。从游戏性来讲,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完美结合、保护弱者的追赶机制、拍卖与收益的动态平衡、短期与长期兼具的复杂策略等,都让这款桌游具有极高的可玩性和策略性。从现实意义来讲,设计师选择了一个稍显敏感的政治题材。游戏中的五大政党并非虚构,而是直接对应着现实中常年盘踞德国政坛的五大党派。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玩家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些政党们用舆论操纵民意,金钱至上,各种竞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等种种阴谋诡计和权力之争,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民主选举”的内幕揭露得淋漓尽致。

那些曾经妄图改变世界的桌游,都是什么下场?

  《德国大选》自1986年首次出版就表现出众,可谓“出道即巅峰”。后来经过多次再版,依然颇受欢迎,有价无市,在德策桌游中也一直处于TOP 10级别。这款游戏的设计师Karl-Heinz Schmiel在设计领域之外,还是一位学识出众、关注社会的教育家。从这款游戏中不难看出他对于部分西方政治制度弊端的失望,但这些弊端在短时间内确实也难以改变。只能寄希望于玩家们在关注它的策略和竞争之余,能理解其批判现实主义的内涵。幸好它依旧在流行,新一代玩家或许已经在这个游戏中领悟了更深层的意义。

  3、《阶级斗争》(Class Struggle)

那些曾经妄图改变世界的桌游,都是什么下场?

  在西方,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也不在少数。由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Bertell Ollman设计的桌游《阶级斗争》,目的就是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这款游戏诞生于1978年,玩家们通过掷骰子来选择扮演工人、农民和资本家三个阶级。游戏并不如一些正常桌游那样好玩,但通过设计精巧的玩法规则,设计者向玩家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资本的运作方式,告诫工农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发动革命,才能推翻资本家的统治。

那些曾经妄图改变世界的桌游,都是什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