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VR能讓人身臨其境也能影響新聞可信度
《紐約時報》VR產品帶受眾走“進”新聞。 資料圖片
VR(虛擬現實)正在成為一種掌握和影響新聞受眾的強大技術。通過VR耳機和生動的聲音軌道,越來越多的受眾可以“進入”到敘利亞被轟炸的城鎮,將其360度場景收入眼底,也可以“到達”世界上很多地方,身臨其境地進行不一樣的體驗。
隨著媒體轉型向縱深方向發展,VR技術也日益成熟,它將變得更加現實和沉浸,但隨之而來的是,VR新聞的可信度受到質疑。
“故事情節”是VR新聞核心
對於新聞業來說,關於VR的一切始於2014年。而2015年,伴隨著VR的浪潮,BBC在某一次的《夜間報道》中,記者亞歷山大·馬奎特為受眾帶來了來自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罕見VR畫面,以及其他一些為保護文物所做的工作。同年,《紐約時報》推出一部名為《流離失所》的VR電影,該影片聚焦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兒童。隨后《今日美國》開設了一個名為《VRtually There》的VR視頻欄目,通過360度全景視頻為受眾講故事。
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應如何通過沉浸式故事敘述來推進新聞領域的發展”成為主旋律。谷歌也曾發表言論認為,“故事情節”才是VR新聞的核心。
從開始情節單一、清晰度較低的全景視頻,到后來嘗試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展示,5年的探索已經讓VR新聞積累了一定經驗。以身臨其境為特點的VR新聞正在變得越來越主流,並且,被認為比傳統文本有更大的“存在感”,媒體很難不在VR報道中進行創新。正如美聯社互動與數字新聞制作總監保羅所認為的那樣,“新聞業正在塑造VR的未來,這是至關重要的。”
過於華麗會影響VR新聞可信度
隨著VR新聞沉浸感的加強,有觀點認為,VR時代的新聞業狀況有點可疑,虛假新聞浪潮讓人們質疑並仔細檢查他們閱讀的每一條新聞,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每條鏈接以及他們觀看的每一個視頻,操縱靜止和移動圖像的可能性使得攝影和電影比以前更不可信。
2017年,媒體效果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山亞姆·桑德爾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VR技術可以幫助記者將受眾吸引到他們的故事中,但他們應該避免過於華麗,否則他們的可信度會受到影響。
“VR新聞通常被稱為移情機器。”雖然VR新聞的表現優於文字和視頻,但桑德爾提醒道,依靠虛擬現實中一些更加閃亮的設計元素可能會影響可信度並導致受眾對故事的信任度降低。
“真正讓人們更加信任VR的是,與文本相比,它創造了更大的現實感,並創造了可靠性。”桑德爾說道,“但是,如果它沒有給出那種真實感,那就會影響可信度。例如,如果開發人員試圖將其游戲化或使其更像幻象,人們便可能開始懷疑他們所看到內容的可信度。”
但是,技術本身不會拯救這個行業。正如美聯社商業編輯斯科特·梅耶羅維茨在一份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不能僅僅追求講故事的形式是獨特的,新技術的出現也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所有長期存在的報道方法。”
VR時代新聞業面臨新挑戰
當下,VR新聞正迫使新聞從業者重新思考他們在新聞機構與公眾之間持續溝通的作用。使用VR相機拍攝時,放大和縮小以及裁剪和編輯圖像可能會產生偏差,遺漏的東西可能並不重要,但它可能是改變整個視角的基本要素。
除此之外,VR新聞還面臨道德挑戰。我們看到的許多新聞事件涉及戰爭、恐怖主義和大災難等,VR將受眾置於死亡、血腥以及無法忍受的強烈情感之中,讓他們對目睹到的苦難感同身受。但這種程度的沉浸感也是危險的,因為同理心會變得非常強大,容易扭曲人們對事實的印象,繼而引發新聞倫理問題。
“VR正在擴展為一種媒介傳播形式,越來越多的新聞消費者可以在各種講故事的平台上使用,但目前還沒有關於VR環境中應用新聞的既定標准和道德規范。”美國新聞節目制作人拉尼·阿倫森拉特表示,VR新聞需要探索其制作和道德規范的關聯。
總體而言,VR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將人們與故事更好地聯系在一起。但是,當它被不適當地使用時,它也有能力使我們成為人類戲劇中無情的被動受眾。此時,行業需要重新考慮其道德標准,並使其在增強現實感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的可信度。
(編譯來源:綜合自《在故事中的存在:沉浸式新聞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和認知》《虛擬現實與新聞學的未來》等文章)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