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大事一周深度评析。
作为文旅业者,我们都期待能对这个不断趋前、变换不断的文旅时代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关键节点,有着更多的了然于心,知晓它的变革、冷暖及趋势。
于此,执惠统筹分析一周文旅最新动态,聚焦文旅巨头、目的地、新业态、新科技、新消费等五个领域,试图从这些鲜活的元素中寻找发现每个领域中值得再加记录的最新事件或信息,基于一定的框架、视角或维度,来探析它们带给文旅业发展,带给我们的价值点。
文旅惠评【第4周】,文旅一线情报,一周深度评析。
文旅巨头行情
8月最后一周,上市旅企半年报公布最后阶段,冰与火的业绩境况显现。
华侨城A上半年营收177亿元,净利润20亿元,分别同比增加约20%、40%,数据亮眼,其中旅游综合行业、房地产行业营收同比增加都超过22%。就不同业务板块营收体量看,房地产依然是营收和利润的重要保证,上半年地产项目的持续推动“去化”,是为关键。
从华南、华东两个区域营收占比分列前两位,且保持较大增幅,而西部、华中两区域营收均同比下滑超50%来看,可一窥不同区域地产“去化”速率不同,以及地产收入的关键性。
华侨城A半年报还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交叉看更有意味。一是旅游项目累计接待游客同比持平,二是下半年拟将继续“卖卖卖”,三是新增土地储备聚焦一线和二线重点城市,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四是新获取的16个项目中有12个以底价成交。
也即意味着华侨城单纯的旅游项目压力趋大,对其在旅游项目的产品迭代、运营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走高,但其既有的品牌、资金等实力使其获取资源乃至资源议价能力依然较强,在云南已有稳定布局下,一线、二线重点城市及政策高地,将是其继续扩张的重点区域,这里有相对较好的消费能力、去化空间等。于此,大环境虽相对不够美好,但对华侨城而言反而意味着更多扩张机会,“拼”着负债走高,也要扩张,持续的“卖”与“买”,都是应对资金压力与扩张意图的策略。
再看另一巨头,华强方特,上半年营收和利润双增,不过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3.1亿元,下滑39%,主要为预收款项同比减少,也即完工交付的创意设计和特种电影设备的收益同比下滑,除去各项目合同签订起期的影响,华强方特签约落地的新项目同比减少。
创意设计、特种电影设备与落地项目的深度绑定,使得轻资产输出成为华强方特提升营收的关键之一,二线三线乃至四线城市仍是目标区域,这些区域的消费能力相对制约着华强方特项目的毛利率。能否实现项目持续扩张落地、营收及运营利润的继续走高,将是影响其IPO的关键。
半年报,再重点关注三家上市企业,海昌海洋公园上半年净亏损9349万元,下降超200%,解释是主题公园营运受季节性影响;大连圣亚2019上半年净利润下降8.09%至759.35万元,背后是加剧的市场竞争;张家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59%,票价下降影响余威未去。
综合来看,不管是海洋公园类景区还是传统山岳类景区,门票依赖难以摆脱,业绩起伏仍将是惯常现象。
本周巨头的业务或资本腾挪亦有亮点。首说OYO收购美国拉斯维加斯猫头鹰赌场酒店,扩张、提高规模体量是OYO一贯的模式,也是其能不断获取融资的关键,在通过运营提升品质依然需长线操作的情境下,扩张突破区域边界、业务边界,是它继续保持影响力获得资本认可或吸引力的关键之一,聚焦酒店,业务更多元化、业务拓展区域更广,是必然之举。
再说Thomas Cook资本重组,将获9亿英镑新资金,其中复星注资4.5亿英镑占一半。从复星旅文的角度看,注资的诉求之一是继续延伸文旅业务的国际化布局,对现有业务布局进行补强。复星旅文今年上半年业绩虽有亮点,但地产收益依然是重要元素,随着这一收益的逐渐消退,复星旅文业绩的未来走高,需要新的业务元素及其对综合的一站式服务这一整个业务系统的更多激活。
最后说下近来是非不断的腾邦国际。今年上半年,腾邦国际首现大幅亏损为净亏3394万元,加之融资不顺,经营资金紧张,资金周转困难而债务违约,以及被终止客运销售代理协议等,困局难解,无奈让出控股权,国资最终进场。结合东方园林同样国资接手来看,在当前行业不够景气、融资纡困较难的背景下,资金优势较明显的国企开始更多涉入接盘行为。
目的地投资晴雨表
由乔家大院始而掀起的景区整治风暴,依然不止。本周江西15家4A级以上景区被严重警告。四川13家4A级景区被取消等级、降级或警告处理。存在服务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是被整治的重要由头。
大面上预估,各地方整治景区的公开声势接下来可能走弱,但内部整治、威慑乃至以儆效尤的行动依然会不少,在服务和运营等方面会有些许提升,但实质改观依然不易。
本周重要目的地,聚焦北京、上海、南昌、四川、青海、哈尔滨和贵阳等地。
北京在文旅领域市场准入方面有较大突破,即允许外资在京设立娱乐场所、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结合当前国内文旅投融资情境不够良好的背景,此举目的或在于提升文旅市场的投资体量及更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供给,拉升文旅消费等。
上海新增第二批22家演艺新空间亦有一些类同逻辑,这些新空间涉及博物馆、艺术中心、实体书店、文创园区、酒店和餐厅等,这些演艺新场景的开拓,既为这些场景提供新的体验内容,实现内容增量,增加用户粘性并提高消费等,同时演艺项目需要开拓新场景,在演出空间和收益方面进行延展,这是一个合作双方都期待的生意合作。
但关键在于与不同空间结合的演艺项目的匹配性如何,受制于场地大小、观众调性不同,前期内容打造适配、后期运营持续,会有不小挑战。
未来三年,上海计划实现200家演艺新空间的目标,这意味着上海至少将每年新增1万场演出,这些如何打造,又如何填补新增空间?挑战同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