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加持、强化管理,有序推进三亚市西水中调工程(原水工程部分)建设——
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好三亚民生工程
一辆工程车从西水中调工程9号施工支洞洞口驶出,工作人员使用除尘雾炮机除尘降尘。 (市水务局供图)
三亚日报记者 罗略榕
三亚市西水中调工程(原水工程部分)(以下简称“西水中调工程”)位于三亚大隆水库至槟榔河沿线,将三亚西北部山区的大隆水库蓄水引入主城区,是一项事关三亚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工程。
“西水中调工程建成后,城市供水规模将新增60万吨/日,三亚市日供水量有望由58万吨提升到100万吨以上,可保障三亚10年内的城市供水安全,不仅改善生态环境,还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市水务局局长马育红说。
为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好三亚民生工程,自2018年11月开工以来,施工人员采取多项措施,攻坚克难,有序推进,全力以赴保障工程按计划在2022年竣工。
新技术加持
为项目进度提供有力保障
一辆辆满载碎石的工程卡车缓缓从隧道洞口驶出,在水泥坡道上稍作停留,待两侧的除尘雾炮机对碎石进行降尘处理后再拉往指定地点……9月21日,在位于水源池水库附近的西水中调工程9号施工支洞现场,三亚日报记者看到,山体侧面已挖开一个深不见底的隧道,向大隆水库方向延伸。
记者所见,仅仅是西水中调工程的冰山一角。据介绍,西水中调工程主要通过建设引水隧洞,将大隆水库的原水输送到三亚中部。引水隧洞总长为28.1公里,洞径3.0米,设计流量为7.89立方/秒,项目共设计了14个支洞。此外,工程还包括了取水工程、输水管道工程,建设内容有大隆水库取水口、大隆水库至水厂输水隧洞、1#(2#)农灌支洞及农灌井、水源池水库补水支洞及补水口、水源池水库至水厂供水管道等等。
工程量大、难度系数高……一系列难题摆在施工人员眼前。如何才能保障工程按要求稳步推进呢?答案是,用科技保障工程进度。
在位于大隆水库水下40米的地方设置取水口,采用了水下岩塞技术一次爆通成型。此项技术难度大,设计精度要求高,需要通过详细的地形测绘、地质勘探,结合水工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等手段,形成完善的岩塞爆破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以实现水下岩塞进水口一次爆通成型,安全顺利通水。
难度如此大,采用岩塞爆破技术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设计可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不影响大隆水库的正常蓄水。”马育红介绍说,如果不采用岩塞爆破,就得在进水口处做围堰,这样不仅施工工期较长,影响周边环境,还会影响大隆水库的正常蓄水。
除了在项目建设中运用新技术突破层层难关,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同样也基于新技术的运用与创新。
“项目以BIM模型与技术应用为管理载体,建立了BIM施工监管平台。”项目负责人介绍说,BIM可提供更好的可视化监管方式,有利沟通协调与事前规划。BIM用于工程管理,可减少施工冲突、变更设计等,有利于工程信息管理。
施工监管平台基于web端、PC端、移动端三种方式,通过共享BIM模型应用数据,打通参建单位及各业务部门的数据联系,将BIM技术、GIS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可实现三维可视化、大屏展示、工程进度管理。移动巡查App功能,使工程规范管理并处于即时监管的状态,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效率和建设品质。
以管理为抓手
全力推动项目建设进程
管理出效益——面对工程量大、难度系数高的西水中调工程,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就明确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项目未动,管理先行。西水中调工程开工前,市水务局与施工方针对各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开始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抽调经验丰富的技术干部,聘请教授级高工作为技术专家,组建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项目管理进行梳理;
积极应用BIM设计管理、门禁及洞内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建设标准化营地,推行精细化管理;
在项目现场,设立了支持刷卡及人脸识别进出的人车门禁系统和隧洞门禁系统;
通过安全实体体验区和VR安全体验区进行安全体验和培训,加强安全文明施工;
……随着工作的进展,2019年初,项目部管理手册和体制机制建设基本完成。
近一年来,市水务局及市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管理人员以工地为家,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西水中调项目17个工作面的征地和临时用电问题,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基础条件,更是与现场其他参建单位工程技术团队无缝衔接,调整优化施工方案,夜以继日,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工程技术问题,为西水中调项目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确保完成3亿元年内投资目标。
据介绍,西水中调项目设计了17个工作面,截至目前,已全部进场施工,支洞累计进尺2061米,占所有支洞设计总长度9600米的21%,主洞进尺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