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汽修市场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行业模式,其中潜在的利益模式毋庸多言。汽修市场近些年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介入,逐渐形成了新的O2O模式,不少车主希望这种模式能把4S店里令人头痛的问题解决:即那些维修项目看似都是明码标价,但定价的标准和根据却隐藏猫腻,自己往往掏了冤枉钱。
然而,原本应该更透明、更价廉质优的汽修O2O模式,却同样在落地过程中因为各种弊端陷入“行业泥沼”,让许多用户对于汽修O2O产生了更多的疑惑。
“网购汽配后到店服务,省时省力还享受巨大优惠?简直太坑了!”读者老黄告诉懂懂笔记,自己本想体验汽修O2O带来的便捷服务,但结果却是被逼“破财消灾”,多花了不少冤枉钱。或许,他的案例并非只是个案,不少电商平台上大量的买家差评,也在揭示这一后服务市场存在的严重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行业在打通线上线下服务时,处处充满困阻?
本想“到店安装”省钱,却被巧立名目“坑钱”“这些(汽修)O2O看似很实惠,但线下的汽修项目其实很不老实。”
老黄前不久因为爱车的轮胎老化,开始寻思在小区附近的汽修店更换四条新轮胎。但是问了好几家报价都比较高,一条与原车同型号的195/65R15的玛吉斯轮胎,单价都超过了550元。另外除了较高的工时费之外,动平衡的费用也需要另计。
“反正都要花工时费,我想或许自己买轮胎来换能更便宜些。”觉得报价太贵,他想起了平时看到的电商广告,如果在平台上购买轮胎再到汽修厂更换,应该能够省下一笔。上网一查,他发现某知名电商平台销售的轮胎不仅价格便宜了很多,而且还提供实惠的线下安装服务,“同型号的轮胎,一条才309元,每条胎的安装费才30元,并且已经包含了动平衡的费用。”
按照这个方式,如果在线上购买并到指定的门店安装,整体算下来能省1000多元。于是,老黄毫不犹豫地拍下四条轮胎,并选择了离家最近的门店。接下来,就是等待卖家将轮胎发往门店,以及安装通知了。
“过了三天,维修门店就打电话通知我轮胎到了,可以过来换了,我感觉还是挺顺利的。”然而,当他开车到达门店后,先前那股兴奋劲儿却一下子消失了。和前台服务人员说明是在网店购买轮胎到店安装后,对方的脸色瞬间就由“晴”转“阴”,语气不快地指了指后面的维修车间,示意他将车直接开进去就行,“我看到有四条新轮胎,就放在维修区一旁的杂物堆上。”
为老黄更换车胎的师傅看了维修单后,也显得心不在焉,一边准备工具一边和旁边的维修工开始聊天。此时,另一名自称是修车店经理的人,极力邀请老黄到楼上贵宾休息区喝茶歇息。而他的真正目的,是向老黄安利店里的“好产品”。
“从燃油宝、胎压监测器再到进口雨刮,不停地向我推荐,说既要对爱车负责,也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抽空瞟了一眼楼下的车间,老黄发现维修工正在对拆了外包装的轮胎施行“暴力”,使劲地往地上摔,并且用工具用力敲打,既没打算装到车上,也没打算做动平衡。在多次催促无果后,老黄只好秉承破财消灾的心理,答应店面经理购买一套内置胎压侦测,“又花了500多块钱,经理开完单子后大声地催促维修工,安装过程也顺利多了。”
最终,因为安装胎压侦测,老黄又被门店多收了120元工时费。这样算下来,自己在网上购买轮胎选择线下安装服务,比直接到4S店只省下不到300元。刚想用这点“实惠”安慰一下自己,他回家后上网看到了这款胎压检测器的网店标价:168元。
“以为选择这些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汽修O2O很方便,但没想到却更坑”虽然在点评这个订单时,老黄狠狠地批了一顿这家线下维修门店,并把过程逐条注明,但那位皇冠卖家由始至终都没有主动向他作出任何解释。
这样的O2O汽修,非但没有为车主提供应有的便利和实惠,反而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对于汽修行业创新模式的偏见。那么,这个“锅”到底该由谁来背?是这些知名的电商平台,还是线下服务门店?
后市场服务差强人意,O2O改变不了行业弊端“和一些朋友聊了聊,发现身边有不少人的经历跟我一样。”
经过一番了解,老黄发现周围朋友也有不少类似的经历。他告诉懂懂笔记,有几个同事和朋友都表示,曾在线下门店换装线上购买的汽配产品时被无故多收、加收费用,而且一般都是把原车装备拆卸下来之后,再来与车主“讨价还价”。
此时,进退两难的车主通常都是选择了妥协,“我一位朋友在去年双十一期间,看了一个APP应用的广告后下单订购了四条特价轮胎,到线下门店装下来一算价钱,发现比4S店还贵。”
这几位车主都表示,到线下享受O2O汽修服务时总会被“安利”其他汽配产品,如果不安装的话,轻者维修工态度懈怠,重者将车晾在一边拖延维修时间——用“冷处理”胁迫车主“就范”。
“大部分都是买了些没什么用的燃油添加剂(燃油宝),我的小舅子则是被迫换了行车记录仪。”老黄还透露,更有人反映一些线下维修门店趁用户不注意,拆掉或拆毁原车上的部分零件,并以检修更换的名义让车主多掏钱,“最狠的要数我一位同事去年夏天去保养自己的老天籁,她本来在线上买了三滤套装,到指定门店后又被忽悠换了三元催化装置,前后坑了两千多块钱。”
在老黄看来,如今汽修O2O的种种市场乱象,大部分都由于线下门店缺乏职业道德所致。因为这些门店管理者的无良,只会赚黑心钱,才让原本高效的汽修O2O模式变得如此不堪。
然而,在从事汽修行业近20年的钟宏明看来,这种观点未免偏颇和幼稚了。在广东经营着多间汽修连锁门店的老钟告诉懂懂笔记,线下门店之所以“黑心”,也是被那些电商平台逼的。
“汽修是苦力活,以前没有电商平台的时候,配件、耗材都是加价卖的,这已经是行业内约定俗成的规矩。”他表示,传统汽修的利润组成一是配件加价,二是修车时的工时费。前几年,由于汽修行业具有一定的门槛,加上场地铺租便宜,工人工资也不高,所以普遍都能赚到钱,“但这一切都从电商O2O流行开始,就变味了。”
由于电商价格太透明,很多车主都喜欢到线上购买汽车配件,然后拿到线下维修门店安装。虽然是有偿服务,也会收取车主一定的工时费,但工时费有绝大部分是要用于支付工人工资和提成的,所以汽修门店的利润明显减少。
“虽然大家修车都还是要靠我们汽修门店,但自带配件的客人越来越多,利润就越来越少。”加上近两年来场地铺租猛涨,工人薪资支出也屡创新高,所以传统的汽修机构迎来了最难赚钱的年景。
据老钟透露,他位于福田梅林的一家连锁店,去年以来每个月仅仅铺租支出就高达6万元,加上工人薪资和税务支出,每个月毛利低于13万就是亏,“为了维持收支,我们就只能靠走量,所以很多门店都要和这些电商平台合作,希望让平台给我们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