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一則《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新聞刷屏,貧困縣的農村學生,通過網絡直播課,接受到頂級中學的優質教育,最終成功考入名校,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網絡技術改變農村命運的美好場景。
但是在這樣的“烏托邦”之外,城鄉之間的巨大鴻溝依然存在,當城市兒童已經能夠熟練地進行編程時,互聯網對留守兒童而言可能只是一台可以打游戲的手機,他們需要的是思維方式的改變,是一次共同學習的機會。
一線城市搶跑編程啟蒙教育,二三線城市學員佔比逐步升高
自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鼓勵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后。編程教育在一線城市受到家長空前重視,學習少兒編程課程的小極客呈指數級增長。
以北京為例,曾以初高中生參加為主的信息學奧賽,今年小學生佔比已超過三分之一,其中,參賽的北京小學生超過90%接受過系統的編程教育。可以說,對教育動向更為敏銳的一線城市家長,對編程重要性認知明顯提升,已然搶跑小學階段的編程教育。
盡管都市精英的孩子這一次搶先起跑,但更多二三線城市孩子或農民工子弟也依然有機會和領先者站在同一條賽道。比如,北京市北六環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新龍學校近200名適齡兒童,也從2018年11月開始100%接受編程教育。
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新龍學校的編程課程已經進行到L1的第4課。這些課程帶孩子們從圖形化編程入門,現在他們已經能夠理解“順序執行”和“循環執行”兩種運行方式,掌握了If Else邏輯語句,並能熟練運用坐標系知識控制角色移動,開始學著用代碼理解整個計算機世界。
新龍學校少兒編程課程安排表
從宏觀的數據來看,某少兒編程機構發布的《2018少兒編程用戶數據報告》,在2018年有數十萬同學在完成了1070675份編程作品。他們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等全球30多個不同國家,來自中國的同學也遍布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國內除一線城市外,二三線甚至四五線城市的用戶佔比也在逐步升高。
由此可見,科技發展推動教育更公平,優質資源下沉,少兒編程教育已不再局限於精英教育和地理位置,隨著進一步推廣深化,也將變得更加平民化、普及化。在未來的面前,這一次地方和一線終於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改變命運的是思維方式的改變
芬蘭教育部長曾指出,“在未來,如果你的孩子懂編程,他就是未來世界的創造者;如果他不懂,他只是使用者”。而從建構主義理論,我們也可以看到少兒編程的價值所在: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讓孩子在活動和交互中不斷創建和調整心智模式。
可以說,少兒編程作為連接未來的教育,並非深度教授如何寫代碼、編制應用程序,而是通過編程游戲啟蒙、可視化圖形編程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事實上,報告也指出,46%的家長希望通過學習編程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27%希望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關於學習編程后的變化,報告也指出,37%的孩子學習編程后邏輯思維能力變強,29%自主能力提高,24%變得更加自信。正如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的,少兒編程教育很大程度上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與思維方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