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之内,中国线上信用卡管理平台——51信用卡,先后搞出了两个大动静。
3月22日,51信用卡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其承销商为花旗银行和招商证券(600999,股吧),融资将计划用于获客、提升技术实力、业务互补投资、公司运营等方面;3月2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了《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甄选出164家独角兽企业,51信用卡位列其中,在上榜的多家金融科技企业中,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人人贷等知名金融品牌赫然在列。
论名号,51信用卡远不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耳熟能详,论规模更是相去甚远。那么,这家企业究竟什么来历,何以获得科技部“钦点”?今天,深8君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51信用卡成金融工具型APP成功范本
据深8君了解,51信用卡业务始于2012年5月,创始人为孙海涛,运营主体是杭州恩牛,成立初期,推出可一键智能管理信用卡账单的“51信用卡管家”APP,满足了多卡用户对自身负债进行管理的需求,并由此积累了众多用户,为之后开展其他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51信用卡的业务已涵盖个人信用管理、信用卡科技服务、线上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的一站式个人财务服务,旗下拥有“51信用卡管家”、“51人品”、“51人品贷”、“给你花”等多款APP。截止2017年12月31日,51信用卡所有应用程序的注册用户达8100万人,共管理约1.06亿张信用卡,2017年累计促成信用卡还款总额为1085亿元,成为中国领先的金融科技服务集团。
1、 个人信用管理:向信用卡持有人提供信用管理服务,包括房屋按揭、汽车贷款、水电账单、信用卡账单及其他账单还款服务,同时提供如住房公积金余额查询等增值服务;
2、 信用卡科技服务:51信用卡与若干家信用卡发行银行深度合作,为用户提供满足信用需求的信用卡。截止2017年底,共发行逾10万张联名信用卡,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线上信用卡申请平台;
3、 线上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向用户提供贷款产品和投资服务。招股书显示,2015、2016、2017三年,51信用卡公司贷款类产品促成的金额分别为8.15亿元、102.99亿元、338.9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44.7%,表现惊艳。
在营收方面,公司2015年、2016年、2017年的营收总额依次约为8973万元、5.71亿元、22.6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02.9%,与之相对应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约为-1.01亿元、0.53亿元、7.44亿元,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发展后劲十足。
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51信用卡的主要收益来源为信贷撮合及服务费、信用卡科技服务费、信贷介绍服务费、其他收益等四大块,而信贷撮合及服务费是最大的营收来源,其中2017年占比达71.7%。
另据招股书介绍,51信用卡的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信用卡科技服务以及线上信贷撮合与投资服务三者结合,形成了对用户服务的闭环和价值深度开发,最终组成了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基于独特的运营模式及运营理念,51信用卡获得多家创投机构青睐:2012年11月,获得由华映资本领投的天使轮融资;2013年获得由华映资本、SIG、清流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2014年完成由GGV领投,京东、小米跟投的B轮融资;2015年完成新湖中宝(600208,股吧)投资的B1轮融资;2016年完成由新湖中宝、天图投资等领投的C轮系列融资。
深8君认为,市场上金融APP工具不在少数,51信用卡的发展路径值得借鉴:利用工具沉淀数据,同时基于信用卡使用场景,杀入借贷市场,由此完成从工具到交易的闭环,成为金融工具型APP成功范本。
2018年金融科技企业或将密集IPO
3月23日,科技部公布了2017年独角兽企业名单,截止2017年底共有164家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公司),总估值为6284亿美元。据深8君统计,其中金融科技板块达到22家,成为除电子商务板块之外最大的独角兽聚集地,而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IPO。另外,以各家企业估值来看,蚂蚁金服、陆金所、借贷宝跻身超级独角兽行列(企业估值不低于100亿美元),其中仅蚂蚁金服一家估值就达到了750亿美元,只比其他21家金融科技独角兽总估值少近100亿美元,有阿里巴巴集团做背书,上市之后突破千亿美元市值也未尝不可能。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讨论,在这22家独角兽中,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分别为阿里巴巴、京东分拆出来的金融业务,其独立上市更有利于获得金融牌照,在业务方面更具灵活性,同时也可以从母体公司获得海量的资源扶持,在金融发展道路上走得会更长远。据深8君了解,未来小米、360、滴滴、美团点评、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巨头或有可能沿用这种模式,将旗下的金融业务拆分出来独立上市,以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除了在科技部公布的独角兽企业名单中占据重要席位之外,2017年金融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堪称惊艳,信而富、趣店、和信贷、拍拍贷、融360、易鑫、乐信陆续在资本市场登陆,创造了一波金融科技IPO狂潮,引得金融界一片沸腾之声。虽然趣店、融360等上市企业的盈利模式饱受外界质疑,趣店CEO罗敏发表的一系列言论更是受到舆论猛烈抨击,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2017年IPO狂潮仅仅只是一个起点, 2018年密集IPO的势头已锐不可当。随着资本市场的信心不断增强,更多金融科技企业上市之后,将具备更强的融资能力,进而获得更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