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行业 >

科创板满堂红 点燃科技股行情

导读:

科创板满堂红 点燃科技股行情

科创板满堂红 点燃科技股行情

  

  科创板交易逐渐由狂欢期向理性期过渡,资金开始布局被低估的优质科技股

  7月24日,科创板迎来第三个交易日。早盘,25只个股几乎集体高开,福光股份、沃尔德、交控科技、铂力特、光峰科技等全日高开高走,西部超导、心脉医疗、南微医学等在经历一波跳水后也快速企稳翻红。午后,科创板升幅扩大, 福光股份一度涨超50%。业内人士指出,科创板首尾个股涨幅有所趋近,正向更加均衡的结构演绎。

  盘面普涨格局再现

  截至收盘,25只科创板个股全部红盘报收,涨幅最大的福光股份收涨49.36%,报81.4元/股,在14时41分再次触发临时停牌;沃尔德、交控科技分别收涨34.76%、26.32%;涨幅超过10%的个股还有铂力特、广丰科技、瀚川智能、天宜上佳、航天宏图;涨幅最小的仍为科创板第一大盘股中国通号,仅收涨1.9%。

  换手方面,25只科创板个股周三平均换手率38.3%,换手最频繁的的三只个股为福光股份、沃尔德 、 铂 力 特 , 换 手 率 分 别 达67.55%、62.92%、52.19%。成交方面,25只个股平均成交额9.1亿元,合计成交额227.47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基本持平。

  可以看到,科创板总体成交额较上一交易日并未有较大突破,资金在科创板与主板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已逐渐淡化,在科创板现普涨格局的同时,沪深主板及创业板也均收得红盘,资金在科创板的交易逐渐由“狂欢期”向“理性期”过渡。25只科创板个股相较发行价平均涨幅达144%,而这项数据在前两个交易日表现分别为140%、120%。

  事实上,这来源于个股出现的明显分化。由于第一个交易日的拉涨,绝大部分个股在7月24日收盘后并未抵达首日高点,尤其如安集科技等为代表的首日暴涨明星股,出现了明显的回调,而福光股份、沃尔德两股均在24日突破首日高点。当前相对发行价而言,三个交易日合计涨幅最大的五只个股分别为安集科技、心脉医疗、西部超导、福光股份、澜起科技,分别较发行价上涨 366%、236%、226%、222%、206%。

  后市结构更加均衡

  业内人士指出,首日暴涨的个股有所回调,而大部分首日涨幅不足的个股在随后两个交易日“后来居上”,尾部发力使整个科创板平均涨幅在第三个交易日超越首日水平,科创板整体正向更加均衡的结构演绎。

  “这两天大盘的走势开始逐步企稳并恢复常态,可见市场对于科创板的资金分流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消化。”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在第一个交易日出现爆炒之后,从这两天的走势来看,科创板新股的交易开始逐步走向正轨,股价正常波动,盘中振幅大幅收窄,换手率也大幅下降,这也是符合一般市场规律的。

  当前,科创板个股分化已逐步显现,未来行情将如何演绎?杨德龙表示,后市科创板走势可以参照当年创业板推出时的走势。创业板在推出前期,股价同样遭到资金的爆炒,市场的投资热情很高,然后到一个月之后开始出现分化,一些真正优质的股票,受到资金看好的股票开始走出独立行情,而一些资质平平的股票开始回落。到第二年,由于很多创业板股票的业绩没有兑现,出现业绩陷阱致股价大幅下挫,创业板指数最低跌到586点,然后才开启一波真正的大牛市,一些十倍个股也随之诞生。

  “科创板未来的走势有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杨德龙说,前三天的上涨应该是普涨,虽然个股的涨幅有所差异,但是整体都是大幅上涨;后市出现分化的可能性很大。其实从这三天的运行来看,一些资质良好、受到资金追捧的个股已经开始脱颖而出。

  影响带动科技行情

  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科创板的开市,对引导资金关注及进驻科技板块具有重要意义。湘财证券樊波认为,科技股是市场活跃的主要力量,假以时日这些科技股必将成为引领大盘上涨的一股核心驱动力。

  从24日A股市场的整体表现来看,PCB概念、智能手机、苹果三星、华为海思、5G、仪器仪表、激光概念、数字孪生、边缘计算、操作系统等涨幅居前的概念板块均为科技类板块,资金在科创板与主板“跷跷板”效应趋衡后已经开始对A股市场优质低估科技股有所布局。

  “沪深两市涨幅领先的行业板块与科创板上市企业所在的板块高度重合。”山西证券分析师指出,科创板属于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在科创板的带动下,科技板块亦容易受到投资者追捧。

  东方证券分析师也表示,大盘风格转换酝酿中,科技板块对资金的吸引力正在形成,建议投资者关注通讯、电子、智能制造等行业。

  “我们更关注的是科创板上市的一批优质科技企业中,是否能走出像谷歌、脸书、苹果这些划时代的科技公司。”招商证券分析师张夏、陈刚建议,遵循“科技产业链自主可控”主线,积极布局硬科技领域以及5G产业下游应用主题和投资机会。

  ■本报记者 黄彦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