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国企系列报道之——中国中车“智能制造”擦亮“国家名片” 科技创新刷新 “中国速度”
编者按:今年,新中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70年风雨兼程,70年峥嵘岁月。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到如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国企的前赴后继,他们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019年7月起,中国证监会北京证监局联合《证券日报》共同启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报道暨“走进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国企”报道活动,回顾国企上市公司与共和国共奋斗、与资本市场同成长的精彩历程,深入挖掘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国企改革以及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献礼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从2003年10月份我国第一条客运专线秦沈铁路投入运行,到2008年8月份和谐号动车组以300公里以上时速在京津之间飞跑,再到2017年9月份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以时速350公里运营,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金牌名片”。而承担我国现代化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的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用不断创新的技术刷新着“中国速度”。
7月26日,《证券日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中车,公司董事会秘书谢纪龙首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200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行驶在京哈线上一列动车组因突然断电而停车。中车高寒高铁技术负责人赵明花迅速带领一组专家赶往现场,登上车顶,查找故障。他们测试各种数据后认定:速度飞快的动车组从北京到哈尔滨,经历了急剧变化的温差,车顶形成冷凝水,导致电路短路。他们立刻意识到,“如果不从内部结构上加以防范,这种问题在高寒地区有可能经常发生!”在赵明花主持下,设计团队奋战几个月,完成了一项创新设计,从根本上杜绝了冷凝水断电故障。而两年之后的2009年圣诞节前夕,穿越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的“欧洲之星”因冷凝水导致断电,5列车被堵在隧道里动弹不得,被迫停运3天。正是因为中车人能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自主创新,才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谢纪龙说,“中车人心里很清楚‘路运即国运’的道理,更清楚肩上的责任。”
和谐号动车组
开启中国高铁时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了铁道部厂务局,后更名铁道部工厂总局、铁道部工业总局。到1978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新中国成立时的19.7倍。
“中国铁路的转折就在1978年!”谢纪龙向记者说道,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到日本访问,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去京都。邓小平感慨万千:“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这次访问直接推动了中国铁路的“追赶”。1986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中国中车前身)成立,中车人成为中国铁路发展大舞台的主角。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铁路加速发展,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形成了横贯东西、沟通南北、连接亚欧的路网格局,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列车运行速度提升,客货运输产品进一步丰富,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我们国家筹备高铁建设,从1990年就开始了。”谢纪龙告诉记者,“当时全国讨论比较热烈,大家意见也不一致,主要集中在怎么建、建什么?当时大部分人没有走出过国门,不知道国外铁路是什么样的状态。”
中国铁路提速的大幕拉开了。1990年12月份,铁道部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1992年5月份完成《京沪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1993年,铁道部发布《铁路主要技术政策》,提出在经济发达客流集中地区发展最高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客运专线和最高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线路等目标。2004年国务院批复《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将高铁建设作为铁路发展的核心。
铁路要提速,装备制造必须提升。根据1993年《铁路主要技术政策》部署要求,“我国铁路技术自主研发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各方面人才都集中了起来。”谢纪龙介绍,从那时起,中车公司旗下各子公司掀起了动车组研发小高潮。
从1998年开始,中车公司陆续推出了以“中华之星”“先锋号”“蓝箭号”为代表的一系列动车组产品,品种达到20多个,总产量达到67列。其中,2002年中国中车(彼时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动车“中华之星”,在秦沈客运专线上跑出321.5公里/小时的试验速度。2003年10月12日,秦沈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铁路正式投入运行,成为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随后,中国高铁网络在中国越来越密。
“这个时期,中国中车以自主研发为基础,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统一,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实现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现代化,支撑了中国轨道交通运输现代化。”谢纪龙介绍,2008年8月1日,中国中车生产的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在我国第一条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正式跨入高铁时代。而同一时期,国际巨头日本新干线、法国TGV和德国的ICE,最高运营时速分别是300公里、320公里、330公里。
从追赶到领跑
用技术刷新“中国速度”
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大多数时间是跟在国际巨头的后面跑,但从2010年开始,以研制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为标志,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持续的、全面的自主化创新历史新阶段。
谢纪龙介绍,2008年4月份,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计划在2011年6月份开通。当时,原铁道部向中国中车提出,要研制CRH38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持续运行速度须达到350公里/小时,最高运行速度380公里/小时,在系统创新、安全性、可靠性、综合舒适度和节能环保等一系列指标上要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2004年引进技术生产出第一列高速动车组,引进的是时速200公里、250公里以及300公里动车组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时间刚过去4年,就要自主研制时速380公里动车组,并且周期只有2年多时间,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谢纪龙告诉记者,“中国中车坚持志存高远、达成目标的方法,先选定技术攻关目标,确定合作方,先后与清华大学等62家科研单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高效研发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经过数万名技术人员近4年的艰辛努力,中国中车完全掌握了高速动车组9大关键技术和10大配套技术,形成了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产品体系,构建了时速200公里、时速300公里、时速350公里三个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产品技术平台。2014年,中国中车研制的更高速度试验列车在试验台上跑出了605公里/小时的试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