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江苏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双自联动,
打造创新策源地
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和苏州片区分别选址江北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活力强是两者的显著特点。今年7月,全国首批25只科创板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4家江苏集中敲锣的企业中有两家来自苏州工业园区,一家来自南京江北新区。
这背后,是我省不少地区近年来以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所需关键驱动力的制度布局。今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发布园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全力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先导区,瞄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自贸区落地,将大大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9月1日上午,苏州片区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32家企业与自贸区苏州片区签约,总投资近800亿元。如何发挥好自贸区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持续激活创新活力,江苏的产业转型期待新动能。
近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博瑞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在上交所过会。公司副总王征野介绍,过去几年公司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比例的25%左右。“自贸区将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这对我们这样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是极大利好。”王征野说,在自贸区平台上,公司能够以全球化的视野寻找有价值的高新技术和创新药成果,可以更顺畅地“拿来主义”,引进到公司体系内孵化、培育和产业化,大大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做出更多的创新药。
上海自贸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徐明棋认为,科创板要和自贸区扩区以及对外进一步开放联系起来。“希望科创板将会创设一个高水平的、开放的制度体系,和目前国内其他板块完全不一样,然后引进国际的融资者和投资者,使得科创板一步到位,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
“把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产业的多维度融合。”南京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剑提出“双自联动”发展概念,他认为,南京和苏州利用自贸区吸引全球技术和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将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激活创新要素,打造创新的策源地。
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科创企业引来源头活水
有研究发现,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加持,明星园区标杆企业也会黯然失色,而以科技、数字创意为基础,新兴业态及其功能引入,科技创新便利化的东伦敦科技城、中国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异军突起,城市更新促进功能日益完善,俨然成为园区转型的明星品牌。
事实上,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方面,江苏自贸区有丰富的经验。借助自贸区落地的契机,以更加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推动转型发展,将为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深度。有专家指出,这背后最大吸引力就是提高成果转化率、存活率、成功率和成长率,为了保障企业存续发展、资源集聚,围绕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最为关键。目前,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在全省率先推出首批七项改革创新举措,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也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环境打造作为重要保障。
“自贸区启动后,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在监管制度上做更大的改革,便利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王征野说,“譬如能够给予在高新技术领域有对外投资需求的企业提供快速通道,这样有利于公司很快收购国际上比较优秀的中小型科技公司,让国内优秀企业和国际上的竞争者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科技与金融的不断深化融合,也为科创企业发展引来了“源头活水”。自贸区获批至今的这短短几天,苏州工业园区日均注册登记企业66家,同比增幅达26.9%,显示出投资者看好园区、看好自贸区的坚定信心。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内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都有创投公司的支持。园区内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这离不开创投机构的支持和孵化。就元生创投本身而言,目前的两期人民币基金共投了60余个项目,至少三分之一是苏州本地的创新项目,为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引擎。” 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认为,江苏自贸区挂牌成立,对基金公司来说,投资境外项目外币结算会更方便。“希望政府对创投机构的设立、募资、资金、专业人才招聘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创投公司给予风险补偿或奖励政策,这样将会吸引更多的创投机构来苏州,将有利于自贸区内的资金汇集。”
叠加政策红利,
下好科技“先手棋”
随着这一轮自贸区方案的公布,中国在迈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路上快马加鞭。上海、江苏入群“自贸区”,意味着可以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江苏要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打好优势叠加的‘组合拳’,谋求更大格局的发展。”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江苏要下好科技“先手棋”,深入开展自贸区建设实践比较分析和跟踪研究。
一组数据显示,新一轮“携手”中,江苏科技优势明显——2018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6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同时,江苏创新资源较为密集、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初具规模、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自贸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认为,未来,随着沪苏浙等长三角地区的自贸区发展,相关制度创新与经验若可在长三角区域内先行先试,整个长三角地区将变成宏观概念上的“长三角自贸区”,整个区域将成为制度创新和实践高地,推动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两重发展利好,江苏正在瞄准国家需求,稳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酝酿平台建设“升级版”。
去年,江苏省科技厅配合长三角合作办公室制定《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三省一市联合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具体项目而言,江苏和上海积极共建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已于去年成功获批。此外,还将积极推进上海光源、合肥强磁场装置等面向江苏基础研究开放共享。
“苏州的智能制造具有优势,而南京丰富的高校资源使其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有发展空间,其产业特色正好符合新自贸区与长三角原有自贸区适度错位、竞合发展的需求。”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当前长三角地区的新自贸区建设,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强调在现有治理框架下,探索如何打通行政分割管理造成的壁垒。另一方面,还需要站在长三角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与作用的角度,来审视与推动长三角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记者 王 拓 张 宣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