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地面500公里的浩瀚太空,利用“墨子号”卫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实验尝试结合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9月20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布了这一重大突破。
同在这一天,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合肥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标志着我国在内存芯片量产技术上实现突破,终于拥有了这一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自主产能。
从科学高峰到产业之巅,两大“攻尖”成就在向来低调的安徽省会合肥同一天亮相,背后的科技逆袭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这座昔日“江淮小邑”,如今作为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坚定地走党中央确立的创新驱动之路,长期埋头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科技与产业融合攻尖之路”越来越清晰,又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国家发展贡献出日益澎湃的科技动力。
突入“无人区”:支持可能十几年、几十年后才有用的科研
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是支撑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矛盾难以融合。从爱因斯坦到玻尔,过去百年间国际科学界一直在苦苦追寻一个大一统的“答案”。
近期,中科大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尝试用“墨子号”卫星向解决这一“世纪难题”进行实验检验,将极大地推动相关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
牵头研制全球首颗量子科研卫星“墨子号”,连续实现“千里纠缠、星地传密、隐形传态”等国际科研重大突破,潘建伟团队近年来突进一系列人类科技的前沿“无人区”,被《科学》杂志审稿人赞为“英雄史诗般的实验”。
回首18年前,潘建伟从欧洲学成回国,面临的不仅是实验条件的空白,还有对量子信息科研的不解乃至质疑: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他获得了来自合肥的重要支持。这个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将“科教兴市”作为基本发展战略的城市,虽然那时的可用财力不算雄厚,但对科学研究有着发自内心的尊崇,“看准的路就要走下去”。为支持这项“可能十几年后才有用”的研究,市里从政策、资金、土地到实验设备给予全方位支持。
2008年10月,潘建伟团队在合肥组建了全球首个3节点的量子通信网。从3节点、5节点到2012年建成世界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再到2016年发射“墨子号”卫星,2017年开通量子通信“京沪干线”,2018年实现创世界纪录的18个量子比特纠缠……
“合肥为科学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让我们可以在这里做很好的研究。”潘建伟说。
不仅支持“可能十几年后才有用”的研究,合肥还支持“可能几十年后才有用”的研究。核聚变发电被认为是理想的“人类终极能源”,但因为难度极大也被称为“永远还有50年才能实现”的科研方向。在合肥的科学岛上,科学家们经过30多年努力,建成“人造小太阳”,并取得一系列世界前沿的科研突破。
“在合肥建设的这些装置,将为全球的核聚变研究开辟新的道路。”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副总裁托尼·泰勒展望说。
量子计算机、微小型燃气轮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可回收火箭发动机……近年来一系列前沿科研领域的启动,让合肥成为新兴的全球科研重镇,也吸引来一批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聚集。
在国家外国专家局2018年和2019年发布的年度“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上,合肥成为“大黑马”,连续两年位于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北京。
敢啃“硬骨头”:面对国家重大产业需求“多年磨一剑”
“总投资约1500亿元”“制造工艺与国际主流芯片产品同步”“填补国内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产业空白”……9月20日,我国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长鑫存储宣布投产,一亮相就吸引了海内外目光。
内存芯片是电子产品不可替代的关键战略性元器件,也是体现芯片先进制造工艺的代表性产品之一。但投资风险之大、技术门槛之高、零起步追赶之难,使之“几十年来几乎无人敢碰”,成了我国芯片产业最应掌握却迟迟未能掌握的硬骨头。
内存有成百上千道工序,必须一次打通,一道不通就是“零”;要快!先发者的技术仍在前进,不能等差距拉开;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仅一期先行投资就高达180亿元,短期没有回报,还需要持续投入研发……
长鑫存储2016年5月组建至今,两千多名芯片业界人才聚集到合肥,他们住进远离市区的员工宿舍,埋头苦干三年多时间,终于在这一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量产技术上取得突破,使我国掌握了内存芯片的自主产能。
这样全国独一份的尖端产业,诞生在地处长三角边缘地带的合肥,并非偶然。
10年前,京东方6代线在合肥投建,此后历经两轮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升级迭代浪潮,京东方在合肥一步步攀上液晶面板制造的制高点,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屏供应商,让我国告别“缺屏之痛”。
20年前,一群中科大毕业生创立科大讯飞,开启了中国智能语音产业的拓荒之旅。2018年,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摘取了12项国际第一,其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创客“赋能”。
“合肥有支持民族产业‘攻尖’的开创眼光和持续情怀。”长鑫存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一明说,从大手笔支持京东方涅槃重生,到决心打造“IC之都”,合肥以国家重大产业需求为牵引,发展民族产业的名声在产业界早已传开。
打赢“攻坚战”:形成上下游协同、人才汇聚的创新生态圈
科学“攻尖”离不开产业“攻坚”的协同发力。合肥“攻尖”不是一蹴而就,其成就的背后是围绕产业需求“攻坚”,打造上下游协同、人才汇聚的创新生态圈。
手机扫一扫,就能实时看到会议语音内容的文字转写,字幕直播、同声传译甚至方言识别都不在话下;憨态可掬的机器人能说会算,既是孩子的辅导老师,也是家中的智能管家;戴上眼镜就能将所听所见实时传输到后台,快速识别目标人物,实时对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