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姚坤森
“大学生炒鞋年入50万”“炒鞋赚首付”“币圈大佬卖币炒鞋”……随着二手鞋市场火热,“炒鞋”经济风生水起。而在这场浩大的“炒鞋大军”中,更是不乏90后、00后群体。
《2019全球及中国球鞋二级市场现状剖析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全球二手球鞋市场规模已达60亿美元,其中,中国二手球鞋转售市场规模超10亿美元。从2018年全球运动鞋品牌上市款式数量看,41%的款式来自Nike、22%来自Adidas、15%来自Air Jordan、5%来自Vans,球鞋二级市场溢价前十榜单中,包括 AJ、Yeezy、 New Balance、Vans等。
记者梳理发现,在球鞋二级市场中,溢价除了限量因素影响外,还受品牌活动、热点事件等因素影响。在二手鞋交易App上,一款名为“Air Jordan 1 Retro High Satin Black Toe”的女士红丝绸鞋,在4天内从发售价1299元炒至最高交易价格12000元,涨幅高达4至9倍,这意味着首发日买进的投资者在4天内至少获利4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炒鞋群体年轻化
统计显示,2015年至2017年,90后消费群体在潮牌消费中占比从31%升至32%,仍为潮牌的消费主力军;而95后消费群体则从2015年的22%提升至25%。
《中国奢侈品网络消费白皮书》显示,奢侈品网络消费者的年龄50%在25至35岁,其中近30%是25至30岁的年轻人群,有15%更年轻。买二手奢侈品最年轻的购买人群平均年龄也多处于25至35岁之间,23至38岁的消费者对奢侈品不仅有消费意愿,也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他们对奢侈品非常了解,对高级时装和运动服饰趋之若鹜。
在炒鞋圈里,更是广泛流传着“20岁华裔小年轻Allen Kuo,靠炒鞋年入百万”的故事。记者梳理后发现,由于这位“Allen Kuo”鞋贩在Yeezy Boost 750 Light Grey官方发售前,通过特殊渠道拿到100双球鞋,因此,成了众多鞋贩中的胜利者。
在此之前Allen Kuo以售卖球袜为主,接触Air Jordan和Yeezy球鞋之后,一开始只是希望能通过倒卖来赚钱,而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他已赚取了六位数美金的收入。在他贩卖的潮鞋中,除了Yeezy Boost 750 Light Grey外,最多的球鞋是Yeezy Boost 350 Moonrock,达到200双。
灰色产业链泛起
登录论坛后,记者随机打开一个“炒鞋”主题帖子,竟然有280个跟帖回复。这些跟帖大多以暗语或私聊的方式回复,还有各种经验交流分享群的二维码展示,新人加人后更是表现了积极示好、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入门收费上,需要先交200元左右学费,一般2000到3000元就可以入场。
在一名网友展示的交易平台“毒”App收藏中,每双Air Jordan鞋都被清晰的标出了溢价指数。溢价最高的一双Air Jordan 1 OG Celtics鞋品达2400元。
此前,有媒体报道,炒鞋和炒股相似,鞋子作为虚拟货币,分为稳健鞋款和起伏较大鞋款。一般来说,炒鞋者会将资金大量投入到后者,前赴后继的散户们加入到这场投资游戏中,除了最终接盘者,其他人都不会遭受损失。为了抬高价格,有时会恶意刷单买进卖出制造旺盛的火爆人气假象,而在“冲冲日”前后会是鞋子价格大幅度溢价时期,由于期间交易平台会放出大量满减折扣优惠券等,得到内情的玩家将低价买进的鞋子标高价格卖出。
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NICE上,一则“鞋穿不炒”的公告引人注目,公告显示,在闪购活动期间,平台上多件商品出现了不合理价格波动,个别商品竟在短时间内被买入和卖出达60多次。这些违规操作的交易行为大多数表现为,建立小号、自买自卖,恶意刷单数次后取消,制造虚假火热气氛;持续锁单,将正常价格的商品锁住,高价挂出自己出售的商品,让价格达到优惠标准参与满减并让别人优先买自己的商品;纯薅满减折扣,为了达到满减价格,恶意哄抬价格同一IP地址,两部手机,自买自卖进行对刷。
化堵为疏,理性消费
面对身边火热“潮鞋”消费,有网友说,鞋子从来都没有限量版,一些做工精良、实用耐穿的鞋子,质量可能比“限量版”还好,“穿一双AJ也并不能就拥有整个世界,还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追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表示,近几年,年轻人热衷于“炒鞋”,除了对运动鞋本身喜爱和收集癖好外,也有为了在网络上实现自我展示和炫耀的成分,标榜“特立独行”的个性,贴上“潮流”的标签。
他还提到,在个性表达上,年轻消费者不应该被大众流行文化所裹挟,跟风进入“炒鞋”的圈子,需要树立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念,正确看待商品的价值,避免盲目追求“个性”与“潮流”。在这些事件中不乏因此陷入贷款泥淖的案例,在有关部门加强对不正当哄抬鞋价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年轻消费者抵制诱惑,不参与投机消费等不正当行为。
“青年群体消费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性参与到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因此,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十分重要,通过建立青少年消费者对于‘爆款’产品设计和流通的自监管机制,化堵为疏,增强青少年消费者对消费品的话语权、参与感,引导理性消费。”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高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