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行业 >

穩就業的成績單讓人眼前亮信心增(產經觀察)

导读:

穩就業的成績單讓人眼前亮信心增(產經觀察)

穩就業的成績單讓人眼前亮信心增(產經觀察)

  數據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年關將至,回眸中國的就業“成績單”,不難發現,我國就業指標依然向好:1—11月城鎮新增就業1279萬人,提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11月份調查失業率為5.1%,低於5.5%的預期目標。

  作為“六穩”之首的穩就業,究竟是怎麼穩住的?記者走訪了一些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和專家,聽他們說說中國就業的優勢與面臨的挑戰。

  社保降費是企業獲得感最強的穩就業政策之一

  “公司有3000名員工,對我們而言,社保降費就是很大的政策支持!” 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田露露說。

  沈陽新鬆,一家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企業,成本大頭在人員上。田露露算了一筆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從20%降至16%,公司一年可省800多萬元,繳費基數下調后,公司又可省下400多萬元。“單社保降費一項,就幫助我們降低4%的人工成本,讓我們有更多資金進一步引進高級研發人才!”

  在許多企業負責人眼裡,今年能保持用工穩定,離不開穩就業政策釋放的源源紅利。社保降費是企業獲得感最強的穩就業政策之一。

  作為普惠性政策,社保降費使各類企業均能“輕裝上陣”,更好應對經濟下行壓力。

  畢文新擔任財務總監的南京諾唯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企業。“對我們這種類型和階段的企業來說,社保降費影響很大。企業還處在發展早期,多省幾百萬元就能把企業引往積極的方向。現在公司人員增長很快。” 畢文新說。

  社保降費無需任何手續,也使企業獲得感更足。

  以往,一些減稅降費的好政策,因為申報手續繁瑣、証明材料多等問題,給企業增加了“甜蜜的負擔”。方便、快捷,則是許多企業在此次降費過程中共同的感受。

  走進貝卡爾特沈陽精密鋼制品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的辦公室,還像往常一樣忙碌有序。該公司社保費用的經辦,就由這個部門負責。今年5月1日,全國統一實施降社保方案,人力部門表示,這次“紅包”拿得十分輕鬆。工作人員王楠告訴記者,“啥手續都不用辦,像往常一樣申報繳費基數,系統自動調整參數顯示應繳納社保費用,直接劃轉就可以了。”

  “降低社保費率綜合方案一出台,我們就通過給企業法人發送手機短信、開通咨詢電話等方式讓企業負責人第一時間知曉社保降費政策。”沈陽市社會保險事業服務中心黨委書記田陽說,人社部門早在4月中旬就做好了降費准備,5月1日系統所有參數立即調整到位。

  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社保降費共為企業減免2725億元,預計全年超過3800億元。這3800多億元,被企業用於投入研發、引進人才、增加福利、開展培訓等各個要緊處,成為穩就業的“定心丸”。

  “集團現有10.8萬名員工,本次降費預計全年將節省人工開支8518萬元。” 新疆廣匯集團人力資源副總監孫凌雲告訴記者,這8518萬元,按1名高級人才80萬元年薪估算,可以再多引進100名高層次人才﹔如果用於招聘普通員工,按照每位員工每人每年給予6.5萬元薪資估算,可以多解決1300余人的就業。

  南京水務集團將節約的2300萬元社保費用於啟動企業年金項目,給員工的養老添加一份保障。集團好幾位員工告訴記者,退休后,可多領上萬元的養老金。“社保降費,讓我們普通員工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服務業特別是消費性服務業的持續高位增長是穩就業的重要基石

  如果說穩就業政策落地是中國就業成功承壓的秘訣之一,那麼中國經濟發展帶給就業的則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服務型消費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讓就業韌性更強。

  “上個月,我賺了一萬五千元呢,這個月爭取也能上萬。”“雙12”來臨,中通快遞小哥路慶輝再度迎來派送高峰,匆忙奔走在大街小巷。

  近年來,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代駕……這些服務類職業已越來越深地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

  今年前三季度,服務消費增速超過10%。服務業成為最火熱也最緊缺的從業方向之一。11月21日,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根據全國102個定點監測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填報的數據,發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求職100個短缺職業排行。其中,42個短缺職業屬於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排名前5位的營銷員、收銀員、餐廳服務員、保安員、保潔員全部為服務業崗位。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與制造業相比,服務業天然具有更強的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同時,服務業的就業彈性系數也更高,創造的就業增量遠大於第一、第二產業。因此,服務業特別是消費性服務業的持續高位增長成為保障中國就業穩定的重要基石。

  ——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催生大量新職業,讓就業選擇更多。

  “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對農業經理人的需求總量將達到150萬人左右”“到2020年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運維員等相關人才缺口將達300萬人”……自今年4月,人社部等三部門發布13個新職業后,新職業需求呈井噴態勢。

  “從年初一直忙到秋收,中間就沒歇過,訂單實在是太多了。”一年的忙碌,讓農業無人機駕駛員邱輝黑了3個色度。“剛開始,鄉親們不理解我們的工作,現在,我的堂弟們都想學無人機駕駛技術,收入好,還受鄉親們尊敬。”

  除了被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新職業,還有很多新奇的從業領域展現在大眾面前,如密室劇本設計師、寵物攝影師、非遺菜系傳承人、頭皮養護師……其中,經初步估計,光全國專職或者兼職旅拍師已超過100萬人。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新職業是以兼職、靈活就業等形式出現的,這些崗位的就業質量有多高、對傳統崗位的補充性有多強還有待觀察、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說。

  新就業機會不斷涌現的同時,一些傳統就業崗位也在消失,引發就業結構變動,最典型的莫過於“機器換人”。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行業不可避免要進行分化重組、優勝劣汰,這必然會對就業結構帶來影響。”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說,自2017年開始,中國上中下游行業集中度明顯上升,並帶來勞動者就業崗位的變化。特別是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進步對就業會帶來影響。“歷史証明,技術進步就是一把雙刃劍,既是產業調整、升級的基本驅動力,也會對已有工作崗位實現替代,對就業產生影響。”

  劉元春表示,在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技術對就業的替代效應已經顯現。研究發現,隨著技術的升級,盡管第二產業每年仍保持較快增速,但其就業總量反而會減少200萬個左右。

  通過改革,提高人才崗位的匹配度

  經濟結構調整對就業結構產生的影響難以避免,但這一挑戰,也是我國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