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行业 >

科技突破决胜未来

导读:

  本报记者 周萃

  2019年,金融科技在传统银行内部正在崛起成为一

  本报记者 周萃

  2019年,金融科技在传统银行内部正在崛起成为一支推动业务进步的根本力量。5G、人工智能、区块链、开放银行、无人银行、云计算、大数据……星光熠熠的金融科技“明星阵容”中,哪项技术明年会有突破性应用?哪些还停留在概念范围的技术明年会有实质性进展?

  “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区块链+物联网+5G’的组合将在明年金融科技场景应用中实现突破。”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数字金融部总经理杨兵兵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区块链技术应用提速

  杨兵兵认为,区块链独立应用时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区块链+物联网+5G”的组合将为技术应用带来实质性变化。例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目前来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尚未真正诞生。供应链金融一直提倡要做好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物流依靠物联网,物联网则要靠5G技术带动;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今后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银行的资金流一直是畅通的,之所以表现为不畅通,是因为信息流和物流的组合不畅通。因此,‘区块链+物联网+5G’这样的组合,有可能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产生更大的作用。”杨兵兵说。

  为了布局供应链金融,光大银行与蚂蚁金服“双链通”区块链平台(以下简称“双链通”平台)合作项目首期系统对接于近期正式投产上线。现阶段,“双链通”平台用户可主动通过光大银行完成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相关交易数据及操作信息将上链保存,确保真实可溯源。融资系统对接后,光大银行将可依托对公网贷系统,为“双链通”平台用户提供融资服务,配套银行账户体系及资金清分系统,支持客户在线完成各项业务办理,有效提升对公金融服务的效率与品质。

  “区块链在不同行业应用深浅程度差别很大。整体来看,区块链在金融业的应用已小有成效,在数据共享、供应链金融、ABS、支付、数字货币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的突破,个别领域的区块链甚至可能取代原有模式流程,成为主导模式。”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此前表示。

  区块链技术正在加快落地,从数字资产到票据管理、产品溯源、存证取证、版权保护、数据共享、智能制造……区块链技术对生产方式的革新正在诸多领域延伸拓展。

  底层技术决胜未来

  底层核心技术是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的基础,也是实现技术进步的关键变量。计算能力、算法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是公认的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决胜未来,明年各家金融机构将在底层技术研究上投入更多资源。

  “底层技术正在成为各行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明年科技投入会持续加大,投入领域聚焦基础设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张哲宇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是其底层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以中国银行“中银大脑”为例,通过实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银大脑”项目,中行打造了嵌入全流程、覆盖全渠道、支持多场景、激发新动能的集团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对其IT架构进行了革命性变革。IT架构转型的成效作用在银行业务前端,带来的是“极智”的客户体验。中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中银大脑”项目实施后,该行手机银行交易额同比提升83%,人脸识别比对达到2.5亿次,智能产品推荐成交额逾200亿元,量化交易额逾2000亿元,量化报价能力追平国际水平;拦截疑似交易百亿元,避免客户损失数千万元,智能监控指标项100万个,漏报率降低35%,误报率降低63%。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位于第一梯队,已经形成一定优势。然而,目前我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利多是应用层面的专利,缺少底层技术的专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认为,未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技术,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迎接世界金融科技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

  基于底层技术的极端重要性,未来商业银行必然会加大对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投入。“预计未来银行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占营收或利润的比重,投入领域聚焦基础设施。同时,对于高精尖技术人才、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会明显增加,将会通过设立子公司或事业部的形式,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限制,广泛吸引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张哲宇认为。

  构建新金融生态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资源共享、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移动互联经济正在深刻改变银行的市场环境、金融生态和商业模式。传统封闭的银行金融生态日渐式微,无法适应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生态’有可能成为2020年金融科技领域应用的热点。”杨兵兵认为,要真正形成生态,需要有核心平台作支撑,现在无论是银行的平台,还是互联网平台,平台的流量和活跃度都越来越高。每一个高流量、高活跃度的平台都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的核心。

  当前,多家银行正在积极融合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从触客渠道、风控逻辑、产品形态、服务响应等方面构建“技术应用+服务功能+场景链接+生态融合”一体化的“面对面”服务体系。移动互联产生大量随需而变的生活服务场景,面临流量、产品与客户服务困局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新的商业模式将金融服务有机嵌入到已有场景中,促使金融活动高效完成。

  “商业银行需要将金融服务嵌入外部场景,以高频生活场景带动低频金融场景。摒弃唯我独尊的传统意识,采取双向开放策略,既可将多元的泛金融和生活服务场景引进来,也能主动走出去,对接APP之外的生态。”张哲宇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