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募基金行业的一名“新兵”,基金经理郑巍山在2019年做公募基金的第一年,其管理的银河创新就取得了97%的当年涨幅(数据来源:wind,截至时间:2019年12月31日),进入2020年后其业绩依然表现强劲。许多人或许会觉得这是源于一个新手的胆大,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访谈了银河基金的郑巍山。
和我们想象的不同,郑巍山并不年轻,也绝不是一个新人。其在管理公募基金产品前,曾经做过绝对收益的投资。郑巍山看重数据跟踪和验证,而非简单的逻辑。在投资中讲客观,努力做到不对任何公司或投资机会带有偏见。他在做研究员和专户投资经理时就专注于科技股的投资,但并非简单的科技行业Beta风格选手。
看重科技股投资的拐点
2019年您的投资业绩非常亮眼,能否谈谈您的投资框架?
郑巍山 我的投资方法是基于自下而上挖掘成长股,这个方法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对行业进行比较,其次,从细分子行业中选择优质或预期差较大的公司。我比较关注两个点,第一是公司未来的成长性,第二是公司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相比大部分成长股选手,我的框架更加看重公司和行业的拐点。
我的精力主要定在了科技股的范围之内,在科技股中这个框架也能得到更好的诠释,相比于消费品,科技股的波动比较大,拐点出现的频率就更高。在拐点、趋势、天花板三者中,趋势和拐点相对来讲更容易抓住。
在科技股投资中,我非常看重产业趋势。对我来说,产业趋势的持续性和方向性是最重要的,如果持续性没有太大问题,短期的财务数据或者订单波动,对我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方向性资产的大逻辑是第一位的,然后用数据来验证这个逻辑。我也不太喜欢炒订单的公司。这种投资机会比较难把握,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经历去做跟踪。相反,一些科技股中的大股票,产业链拐点的数据比较透明,比如2019年的封测、面板、PCB等。我个人偏爱这些有明确拐点的公司,可以让我在偏左侧一点点进行布局。对于右侧的投资,我需要能看到足够大的空间。那么在右侧买入后,隐含的回报率依然很可观,比如2019年布局的TWS耳机产业链。
我不太做科技股的行业轮动,希望可以找到一些能看到未来两三年趋势的方向性资产,对它们进行紧密跟踪,再以它们为核心扩散到其他领域,当然也想通过产业数据来验证并修正自己的逻辑。我是一个喜欢用数据说话的人。逻辑只有得到数据的验证才有价值。我们自己的判断也需要通过持续的跟踪不断修正。
反映到投资中,我不会对于某一类股票有特殊的“执念”,尽量让自己客观看待每一个公司,而且用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去看一些事情。不要因为先入为主而错失好的投资机会。
作为专注在科技成长股的基金经理,我们自然希望将更多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资产里面去。我们发现,市场上最有效的资产并不是短期有爆发力的,而是有长期产业逻辑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产业链中处于比较强的位置。所以我的组合中,没有特别偏门的黑马,基本上都是各个科技产业链领域的龙头企业。
您提到要去把握科技股的拐点,这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您是如何抓住拐点的呢?
郑巍山 大部分人不愿意左侧布局是因为具有时间成本和对拐点判断的不确定性,在左侧布局的前提是要对行业进行长期紧密的跟踪。我一直保持着对科技产业长期的跟踪,我认为除了新技术的应用之外,传统科技周期性也很强。
怎么去抓传统科技的周期性呢?举一个半导体的例子。2019年的半导体,首先出现的是库存改善和开工率的上升,这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先行指标。我们从跟踪的先行指标判断,行业处于周期底部的位置。再从股价的表现和交易性的角度看,并没有太大的风险。这时候对半导体股票进行左侧布局,最终获得的超额收益会比较大。包括整个2019年,收益率还是比较不错,这里面肯定有运气成分,但还有一部分来自我们对一些科技股左侧布局。对于拐点性的公司,ROE和盈利水平在未来都会体现出来,最终能带来戴维斯双击。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个拐点都能精准抓住。有时候我们会错过左侧的拐点,这时候需要判断公司的业绩可兑现性。可兑现性来自哪里呢?来自于整个产业的情况,公司自己在产业中的地位或者是定价权是怎么样的,峰值空间大概是多少,这对判断科技股的天花板更具有意义。单纯的看市盈率参考性不大。
硬科技周期叠加新需求
前面讲到传统科技的周期性很强,能不能再展开讲一讲?
郑巍山 我们看到以硬件为代表的科技行业,是有很强的周期性特征。无论是消费电子、半导体的集成电路、分立器件、面板等等,都是有周期的。既然有周期,就会周而复始的出现。但每一个周期又不完全一样。有时候新需求叠加到自然周期,会使得这些品种的向上弹性变大,向下的弹性又被新需求止住了。
所以我们非常愿意跟踪具有周期性特征的传统科技产业。一方面,抓住传统的周期获得盈利和估值的戴维斯双击。另一方面,新的需求叠加到周期后,会导致其下一轮的天花板高于上一轮周期顶部。科技的魅力是,许多产业是带有成长属性的周期品种,向上的弹性远高于传统的周期股。
前面提到的抓拐点,我们喜欢的是抓住新需求和传统周期共振的产业拐点,这种大级别拐点能带来较大的投资收益。比如2019年的TWS耳机,就是新技术需求带来的大拐点。
您怎么判断新技术是可渗透的,最终业绩可兑现的?
郑巍山 对新技术应用拐点的判断比周期品难度更大一点。因为周期品有历史、库存、行业内的人可以参考,但新技术放量的时间点,即便行业内的人也很难判断。我们更看重拐点出现,稍微放量之后的情况。我们会跟产业专家讨论哪些可能会放量,会跟踪产出或订单需求、头部企业的投入与规划。
对于时间点,可以紧密跟踪产业内的需求与供给,供给会创造需求。头部做新技术应用的公司布局如何,龙头效应会体现出来。我们会多跟产业链的人沟通,尽可能减少通过个人主观臆断做出的判断,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产业专业人士对产业的理解水平远远在我们之上,他们提出来之后,我们要做的只是去验证,要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充分利用信息,验证比预判更重要。我们只需要做到跟踪频率比别人快,或者跟踪更密切,哪怕比市场快半步,我们就可以提前找到拐点。
客观看待市场,克服心理障碍
历史上看科技股还有一个问题,市场往往会提前演绎新技术,等真的兑现了反而没机会了,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