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行业 >

《中国金融》|乔恩·弗罗斯特:推动金融科技应用的经济力量

导读:

  乔恩·弗罗斯特(Jon Frost),国际清算银行(BIS)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荷兰中央银

  乔恩·弗罗斯特(Jon Frost),国际清算银行(BIS)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荷兰中央银行金融稳定局高级经济学家,主要从事金融科技与数字创新、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国际资本流动、中央银行业务等领域的研究。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5期

  当前,金融科技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但各国的应用水平并不平衡。在某些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金融科技应用的驱动力缘于金融服务供不应求,于是通过金融科技来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而在另外一些经济体,推动金融科技应用的力量则与传统金融业务的成本过高、监管环境有利以及其他宏观经济因素密切相关。此外,人口因素也在金融科技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年轻一族更容易信任并主动接受金融科技服务。金融科技不仅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普惠性和效率,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然而,金融领域过去曾经出现的市场失灵仍然存在,并会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金融科技应用呈现地域特征

  2017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金融科技(fintech)定义为金融服务领域的科技赋能创新(technology-enabled innovation),它可以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并对金融服务产生相应的实质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可以包括来自新公司、现有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在过去几年中,金融科技已经在世界上的各主要地区出现——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但金融科技应用的普及率却悬殊巨大。与整个金融体系相比,尽管金融科技活动的规模通常较小,但在部分经济体中,它们已经壮大到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规模。在一些国家,金融科技仅仅是一种局限于某些业务领域的利基活动(niche activity);但在另一些国家,金融科技正在步入金融服务的主流。金融科技应用的这种格局令人困惑,因为它既不反映经济发展,也不反映政治疆界。本文讨论的问题是:如何解释金融科技创新在一些经济体和市场中被更广泛地应用,而在另一些经济体中却裹足不前?

  现有证据表明,在支付领域,新的金融科技提供商已经在移动支付领域站稳脚跟,特别是在零售消费领域异军突起。目前,科技金融公司(techfin)或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在某些国家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支付服务提供商,而在另一些国家则不然。最新数据显示,大型科技公司的移动支付业务量已经占到中国GDP的16%;但在美国、印度和巴西,这个比例还不到1%。特别是在EMDE国家中,受益于大量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比例甚至超过了银行转账和信用卡支付。世界银行最近的调查显示,在智利、孟加拉国、伊朗以及许多非洲国家,超过20%的人口拥有移动货币账户(mobile money account)。

  与此同时,P2P借贷、市场借贷以及其他金融科技信贷平台在某些细分领域也形成了相当大的经济规模。比如,金融科技信贷平台的业务规模在2016年占美国新增住房抵押贷款的8%,在2018年占到美国无担保个人借贷总额的38%。从中国、美国和英国的情况来看,这类平台的业务大都与中小企业融资有关。在美国和英国,这些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资金分别相当于银行同类贷款的15.1%和6.3%。在韩国和肯尼亚,包括大型科技公司在内的金融科技信贷平台所提供的贷款也达到了一定规模。然而,在欧洲大陆、中东和拉美的大部分国家,金融科技平台的贷款规模却微不足道——通常远低于银行和其他借贷机构信贷余额的1%。

  在保险市场和一些批发应用领域(如贸易融资),金融科技创新日趋活跃,甚至形成了“保险科技”(insurtech)。但在批发市场(如银团贷款、衍生品市场、清算和结算行业),金融科技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尽管分布式账户技术得到了初步应用。

  总体而言,相对于当前整个金融体系的规模,金融科技活动仍然量小力微。以2017年为例,全球金融体系的资产规模高达382万亿美元,而金融科技平台的信贷总量只有5450亿美元,约为全球金融体系资产存量的0.14%。即使在2017年底加密资产投机泡沫最严重的时候(当时比特币的价格飙升至2万美元),这个市场与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相比也是微不足道。

  尽管如此,各国之间金融科技应用的规模还是存在显著差异。即使在各国内部,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参差不齐。比如,杭州、西雅图和特拉维夫等城市出人意料地成为了金融科技活动的温床;而在一些传统金融中心如东京和米兰,相对于它们在其他金融服务领域的地位,金融科技活动发展却差强人意。

  为了解释金融科技应用的地域特征,笔者考察了来自不同金融服务领域的证据,并将这些证据整理成金融科技应用背后的关键动力。除了技术进步,其他主要力量还包括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监管政策和人口变化。了解这些经济驱动因素不仅有助于洞察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动态,而且可以判断金融科技在未来是否能够继续增长以及这种增长是否值得追求。金融科技有助于向那些传统上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的人提供服务,能够克服特定的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些效果已经逐步开始显现。与此同时,以监管套利或寻租为目的的金融科技应用却得不偿失。

  普惠金融呼唤金融科技应用

  在世界各地,大约17亿成年人还没有开立银行账户。特别是在EMDE国家,许多家庭主要依靠现金进行日常交易,从而导致大量未登记的经济交易(通常被称为“非正规经济”)。即便是那些拥有银行账户的人群,他们也可能根本无法获得信贷、保险和财富管理这类金融服务——或者说类服务的价格超出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即使在发达经济体,某些群体(如少数族裔和宗教少数群体、移民劳工和难民)也无法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

  大量事实证明,对金融服务的渴望是金融科技应用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也许最著名的例子是M-Pesa。这是一家由肯尼亚电信供应商Safaricom于2008年推出的移动转账系统。M-Pesa目前在东非、北非和南亚的多个国家运营,2018年其用户数量达到了3200万。

  金融供给不足也是推动金融科技信贷发展的动力。在中国,金融科技信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供应矛盾(例如,克服了借款人与银行网点之间存在的巨大地理距离),并允许信用评分较低的公司获得信贷。在美国,金融科技信贷对银行小额贷款形成了有益的补充。贷款俱乐部(Lending Club,是美国最大的P2P平台之一,2007年成立于旧金山)已经渗透到了传统银行服务不足的许多领域。在德国,金融科技信贷服务已成为被银行业忽视的消费信贷市场的一部分。在阿根廷,有35%的小额信贷来自大型科技电子商务平台美客多(Mercado Libre),按照信用评分,这些借款人没有资格从银行获得信贷。纵观各国,当银行网点的密度不能与当地人口数量相匹配时,大型科技公司的信贷就更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