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赞成要很快,这点我们不反对,但我们认为在快的基础上要做选择。”
云从是谁?CV智识把这个问题抛给多位AI行业内人士。
“听说过,不了解”,“印象是低调,跑得相对慢”,“金融方面吃得开心”。
2015年,周曦带领一行同门正式告别中科院,成立人工智能公司,并邀请其中科大电子系好友、当时身在江苏的姚志强加入,一同管理公司。取《周易·乾经》中“风从虎,云从龙”,寓意飞龙在天,领跑行业,云从科技应运而生。
与商汤、旷视、依图并称“AI四小龙”的云从,发展步调似乎显得相对缓慢。“AI四小龙”成立以来,商汤已成全球估值最高AI独角兽;旷视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依图也加快步伐,造芯、扩张、请来AI大牛颜水成。
不论是在扩张速度上,还是在扩张规模上,云从似乎一直后人一步、慢人一拍。但作为外人眼中“慢落地”的典型代表,云从并不认为自己“跑慢了。”
“我们赞成要很快,这点我们不反对,但我们认为在快的基础上要做选择。”
对此,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告诉CV智识,之所以看起来慢,是因为要在纷繁复杂的落地场景里找到第一标地,不合适的就不碰,你的技术和行业积累要达得到行业要求;找准了就沉下去,全力以赴。
在姚志强看来,在一个行业里,当你领先,你就越来越领先;AI公司发展步伐要快,但在快的基础上,你对行业要有谨慎的评估和选择。
上市传闻发酵一年,旷视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而在姚志强看来,友商上市则让更多人看到了AI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未来行业内也一定会出现BAT量级公司。
市场对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望属于正常现象,当泡沫破灭,行业清洗,潮水褪去之时,一切回归理性,谁身怀宝藏,谁又在裸泳,都将看得更加清楚。
既不和海大宇,也不和BAT抢生意
一
当前AI市场鱼龙混杂,既有互联网公司如BAT,又有传统硬件设备提供商如海康、大华,更有老牌芯片厂商如清华紫光。在市场已然如此拥挤的情况下,以云从为代表的AI公司又在这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此,姚志强告诉CV智识,云从提供的是人机协同的解决方案,类似于一个SaaS中间件。
在姚志强看来,BAT做大系统,相当于一个城市的基础平台;海康做终端,用户端的感知设备,但是这中间缺了把终端的感知设备延回一个通用平台的产品;云从这类AI公司正是在解决行业的应用场景问题。
“我们立足于大的平台,因为平台给的是软件资源和基本信息,前端是给了一个感知设备,无论是传感器也好,还是它感知回来的信息,具体到某个行业场景里面,到底应该怎么用?比如说交通、安防怎么用?我们解决的是这个问题,”姚志强进一步解释,“我们叫做人机协同,也就是说比较累的落地的那一块。”
对于人机协同的概念,姚志强解释了云从的人机协同平台和大众理解的区别,“大家提到人机协同的时候,关于‘机’这边会怎么理解,很多人会认为是一些机械装置,甚至于认为就是马斯克做的脑机融合。”
“我们对‘机’理解的是,它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不一定是一个实体、一个硬件,它有可能是软件,也有可能是手机连一个APP,只要它有一个人工智能的工具,我们都认为它是‘机’的概念。”姚志强进一步解释了云从对人机协同‘机’端的理解。
姚志强告诉CV智识,云从的人机协同平台与通常的平台不同,大家可能理解是就是软件硬件这些大平台,或者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这些大平台。“我们没有这么宽,我们是在人机界面这个地方,有一些软件和硬件,包括一些解决方案的融合,我们在这一块整个切入。”
“我们可以理解成它是一个应用层的中间件,或者SaaS中间件。因为它是一个行业方案、产品方案的模式,它不是简单就只是识别出人脸或者是听一下语音就能解决。”
在姚志强看来,人机协同分三个阶段——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共创。交互就是听得懂,看得明白,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单点技术。融合是真正能够通过AI来提升效率,解决时间、空间、体力等等方面的限制。共创才是未来整个产业空间更大的方向,可以通过人和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内容。
“比如说我可以给每个人去定制一个完全个性化的服务。无论是教育、医疗,凭我们目前的人力资源是无法做到的,但是未来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和技术,就可以提供共创的产品,全新的内容和服务。”他举例称,为教育和医疗提供定制化的个性服务,就是AI公司在未来人机共创阶段要做的事。
谈及云从本身,姚志强向CV智识分享了云从目前在人机融合阶段的探索历程,“创业之初我们主要立足于交互这一方面,和大多数AI公司一样,虽然我们技术领先,但实际上在落地的过程中发现,客户会反过来问我,人脸识别也好,图像识别也好,到底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
“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我们人工智能技术型企业,不了解具体行业,但是反过来行业客户其实也不知道,这些技术能够给他们的业务流程带来怎样的变化。”姚志强发现,AI公司与传统行业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
“所以这就需要什么?就要我们和这些行业的专家坐在一起,真正把行业里的实践摸索出来以后,才能对实际的业务产生影响。”
鸿沟的存在凸显了沟通的重要性,B端生意难做,坐在一起,慢慢谈、真诚谈、认真谈,方能落地。
“而且我们发现这时候不能只有感知这样一个技术,后面还有大数据分析、决策等等一些跨媒体的技术进来。比如图像里面还有OCR,都要把它应用进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也开始慢慢弥补这些核心技术。”
姚志强进一步解释,沟通的结果就是,他们发现一个单点技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延伸发展其他技术才能给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云从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是在2016年。
姚志强举例称,“最先我们在安防领域发现一个需求叫跨境追踪,只有人脸识别,其实对公安来说有很大的问题。公安办案的时候要求复原一个完整的时间信息链,但很遗憾,并不是所有的摄像头都能识别出人脸:有的摄像头看不到我,它特别远,信息分辨率太低了,不足以做识别。”
“这个情况下你还是要分辨出,这个人到底从哪进从哪出,那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通过人体来找到这个人,这个人从这个摄像头出现换到另外一个摄像头,你都能把他找到,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一旦需要构成完整解决方案,必然离不开硬件,而在是否提供硬件上,AI公司们殊途同归,大多选择与下游集成商合作形成解决方案。
旷视在不久前披露的招股书中表示,在“竞投物联网项目时,通常会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制作建议书。”云从的选择同样如此,“我们这块更多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我们提供核心技术。硬件的话,更多交给集成商来做。”
立足技术,扎根行业,可以说是多数AI公司在目前发展阶段探索出来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