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行业 >

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专访多位西安高校科技工作者:谈高校科技创新

导读:

西安新闻网讯(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任娜 姜泓)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弘扬“爱国、创

西安新闻网讯(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任娜 姜泓)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西安科技大学校长蒋林等我省多位高校科研工作者,请他们谈谈高校科技创新、科研人才培养。

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专访多位西安高校科技工作者:谈高校科技创新

王树国:高校要落实“三个面向”做好科技创新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该怎么走?中国的教育科技该如何发展?

王树国认为,就是要落实“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

为此,西安交通大学于2018年创办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提出了“跑五计划”,具体落实“三个面向”精神。

王树国说,这种倒逼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员工的内在动力。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学术机构纷纷落户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组建了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一些中央地方和企业的攻关项目纷纷落户创新港,极大地提升了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一批企业到创新港落户,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正是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创新港充满了活力”。

要如何变革才能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王树国说,西安交通大学和若干龙头企业联合举办了未来技术实验班,给学生们对未来的技术把握和未来的成长历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王树国介绍,西安交通大学在布局了5G通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大家普遍关注的现代技术的领域之外,又关注了能源领域。“能源将会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关键技术领域就是储能,我们创办了国内和世界第一个储能专业。办这个专业的目的就是要探索这个领域未来的关键技术,培养这个领域未来高端的创新人才。”

“天地交,而万物通。”王树国表示,面对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敢于创新,敢于担当,为这个时代做出不负于时代的卓越贡献,就是“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所在。

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专访多位西安高校科技工作者:谈高校科技创新

黄维:我的中国梦是打造中国的先进材料研究创新创造旗舰

作为中国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的奠基者,黄维院士一直奋战于科研一线。

黄维院士表示,他在21世纪之初选择回国创业,回国后,先后在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并建设了柔性电子这一新兴学科。2017年4月建立的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更是成为吸引海外人才的学科高地,已成功启动建设多个省部级以上研发基地,汇聚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20余位,包括国字号人才13人,省部级人才9人,形成了新时代西部地区招才引智的热点,成为令全球同行瞩目的柔性电子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重镇。

未来 深入开展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是驱动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柔性电子是一类高度交叉融合的颠覆性科技形式,在表观机械柔性方面超越了经典电子系统,极大地扩展了电子器件的适用范围,为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提供全新的机遇。它紧密结合国家相关产业的重大需求和行业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材料和器件的动态柔性行为出发,以柔性光电材料、器件物理、工艺和集成中的关键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面向新一代信息、显示、医疗、空间、能源、环境和国防等应用领域;以柔性材料为基础,柔性电子器件为平台,光电技术为核心,是对传统产业的重大变革,将深入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物联网、空间科学、健康科学、能源科学及数据科学,进而引领信息科技的颠覆式创新,以及信息、健康、军事、空间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柔性电子研究团队在多个方向连续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相关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例如被列入“化学与材料学领域十大热点前沿”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研究、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高效钙钛矿发光器件研究”等。团队取得的相关科技创新成果都在社会领域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未来会对很多领域的发展有支撑引领作用。在未来,深入开展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是驱动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将引领我国信息科技的颠覆式创新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与开道超车的重要战略机遇。

坚持原始创新 就是要坚守初心、潜心钻研

2020年4月,西北工业大学获得柔性电子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生的柔性电子学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谈及原始创新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黄维表示,坚持原始创新,就是要坚守初心、潜心钻研。一旦认准方向,就坚定不移地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多年来,我们始终不追捧热点,增强创新自信,克服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态,激励人才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大胆开拓创新的魄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团队多年来保持长远发展的核心与动力。”黄维说,具体而言,一要“开道超车”,超前谋划,独辟蹊径,开辟一个新领域,形成新的发展方向;二要牵住“牛鼻子”,对偶然现象多加思考,攻克薄弱环节;三要“非对称”赶超,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尽早取得突破。同时,应该加速具有中国标签成果的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使“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提高我国相关学科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靠创新来驱动,而创新要靠人才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对西部高校提出明确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我们以“西迁精神”为指引,致力于在大西北打造一流国际学术人才平台。一是提携后学培育人才。我们实施传帮带计划,打造“大师领军+团队作战”的模式,形成领军人才提携后学、甘当人梯的良好环境,加速青年人才培养,帮助新引进人才与环境充分磨合;搭建创新平台培育人才,搭建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实验平台,创新性地设立自选课题,大力支持新人与新方向,努力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二是柔性政策服务人才。我们营造一种“缓冲带”的文化环境,管理部门在科研设备管理、办事流程、日常生活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人一策”服务,既考虑人才长时间海外工作养成的习惯,又在国内和学校政策解释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让引进的人才从缓冲到适应有一个过渡过程,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国内环境与在西部的工作与生活。三是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我们以“西迁精神”为指引,不断强化时代责任,厚植家国之情,让人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祖国科技创新、国防建设和西部发展贡献力量。此外,我们秉持着科技报国的独特核心文化,营造大胆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以“西迁精神”为指引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