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朱克力
6月8日,由四川省委网信办、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四川证监局联合主办,成都市委网信办协办的“数字天府 智投未来”2020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云路演在成都举行,四川有6家数字经济企业代表登上路演舞台,展现各自科技实力。这样一则新闻,乍看好像并无新奇之处。但如果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就不难考察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及其预示的趋势性特征。
第一站为什么落地“天府”?
全国性的“云路演”第一站落地“天府”,为什么没有落地其他区域?本身就值得思量。
公开信息显示,“数字天府 智投未来”是2020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云路演系列活动,主办方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是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中国信通院、红杉资本、360集团等单位发起的协调性议事机构,旨在搭建政府、数字经济企业和投资机构之间沟通交流的合作平台,提升数字经济领域投融资对接效率,服务网络强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
作为一家全国性的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机构举办的全国性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网络强国建设的积极作用,搭建投融资专业服务平台,推动投融资机构与优质企业深入对接;另一方面,之所以举行的是“云路演”,是由于受疫情影响,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那么,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壮大数字经济方面,整个四川尤其是成都,究竟靠的是什么?
以笔者的观察,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其中成都积极推进新经济发展,其他地市也努力行动,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次登台路演的六家数字经济企业,作为当地的新经济代表,涉及到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区块链安全、数字图像动态范围匹配技术、数据挖掘、四网融合智慧场景建设等领域。这些典型案例,放在成都,放在四川乃至整个西部,不可谓不硬核。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对其“硬件不够硬,软件不够软”的传统印象和评价。
这种硬核化的趋势,离不开新经济发展思路的“跃迁”。不妨引用当地主政者的一句话,出自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他说:要把着力点放在硬科技的引入和黑科技的转化上,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描绘“硬核科技”图景,通过发挥生态圈的集成作用、产业资本的促进作用、应用场景的吸引作用和要素资源的富集优势,形成综合性竞争优势。
对此,我们可以用新经济发展的因势利导来加以解释。发展硬核科技,是顺应新经济科创1.0转向新经济2.0发展趋势的及时之举。新经济科创1.0,主要侧重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的产物,如今随着人口红利式微和流量红利消退,产业组织的主导逻辑由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此时技术能力的比拼就显得更加重要,由此催生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即新经济科创2.0。以大数据与智能化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力量尤其是硬核科技,将在其中唱主角。惟其如此,新经济发展的“骨骼”,才能成为铮铮铁骨。
都说科技是21世纪大国竞争主战场,城市经济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尤其对于国家超大城市而言,实施以发展硬核科技为支点的新经济发展战略,向建立高壁垒的科技行业矩阵布局,对大型城市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节点城市,无疑具有长效支撑和带动作用。发展硬科技离不开软环境。以天府之都成都为例,恰恰在环境上够软够巴适。这里的软环境,一方面包括人文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创新创业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包括人才、高校、科研条件,这些基础优势有目共睹。硬核科技并不是人们印象中冷冰冰的装备和机器,而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者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惊险一跃所依托的创造性载体,一座充满活力和机会并且开放包容的新经济城市,真正的人才是无法抗拒的。
万物智联新场景营造者的新机遇
笔者于2016年提出“三破三立”新经济法则,即重塑边界先“破界”、重构介质先“破介”、重建规则先“破诫”,战略创新需“立志”、战术创新需“立智”、制度创新需“立制”,后来又以“三破三立”新经济法则为底层逻辑进一步提出了“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新市场主体、新协作方式、新治理体系,共同构成新经济发展五大动力来源”的“五新”驱动论。“三破三立”新经济法则与“五新”驱动论,共同构成了“335新经济理论框架”。
如何理解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新市场主体、新协作方式、新治理体系这“五新”的多轮驱动?如果从新经济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可以定位其中的新基础设施是新经济发展的运行基础,新生产要素是新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新市场主体是新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新协作方式是新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新治理体系则是新经济发展的长效支撑。综合贯穿新经济全生命周期的这五大动力来源,对数字时代的公共政策及其效能可以有更新的分析框架和更宽的评价视域。
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新基建提供高品质的基础设施,新基建对中国经济开启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消费正在恢复,基建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力,且它短期是需求、长期是供给。短期看,消费和基建是平行的需求端,二者可产生共振,暂时还不构成闭环。但中长期看,新型基础设施建完后产生供给能力,“新基建”和“新消费”就能够协调发展形成闭环。“新基建”当中服务生产者的工业互联网等与终端消费者并不直接相关,而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消费市场则是服务终端消费者的广阔天地。
因此,从以上分析框架出发,再来看6家四川成都的数字经济企业登上“数字天府 智投未来”的云路演舞台这则新闻,事实上,他们是分别作为来自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区块链安全、数字图像动态范围匹配技术、数据挖掘、四网融合智慧场景建设等领域的硬核科技力量,成为数字经济新基建构筑者、万物智联新场景营造者的代表,对其而言,最重要的考验同时也是最值得期待的机遇,在于这些商业应用能否真正有效转化为持续的新消费,给社会带来新价值,给消费者创造新盈余。
上述过程中,聚合新要素至关重要。硬核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有效聚合互联网技术以及平台驱动的“三驾马车”即数据、算法、算力等新要素,以及以人才为本的人力资本等要素,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引领基于技术与市场的创新演化,形成可落地、可复制的商业闭环,在疫情下促进消费回暖和经济复苏,并在疫情后持续发挥产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