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行业 >

蚂蚁金服更名 一场有关数字科技的阳谋!

导读:

  历史很难假设,但我们相信这是蚂蚁必走的路,从科技到金融再回到科技,蚂蚁一路“踩坑”不少,但收

  历史很难假设,但我们相信这是蚂蚁必走的路,从科技到金融再回到科技,蚂蚁一路“踩坑”不少,但收获更多。最为重要的是,蚂蚁自己也没想到会在科技方面闯出一片市场,这次也是为了这个广阔市场而更名。

  关于蚂蚁更名,我们更愿意从2017年说起。

  2017年3月,蚂蚁金服就宣布,将自己定义为TechFin,而不是FinTech——未来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当时认为蚂蚁接下来的步伐就是更名,结果等来的却是京东金融更名。

  2018年末京东金融更名“京东数字科技”,随后开展一系列科技化部署。

  彼时,市场普遍认为蚂蚁金服更名不远了,没想一直等到了2020年。

  2020年3月10日,“2020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上,蚂蚁金服CEO胡晓明宣布,打造支付宝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聚焦服务业数字化,当时大家小范围讨论蚂蚁金服改名快了。

  2020年5月,蚂蚁金服高层职位对外介绍中,就称为蚂蚁集团了。支付宝页面打开页面下方也是蚂蚁集团。

  直到最近才有公开消息,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的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蚂蚁更名终于尘埃落定。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望6年前,蚂蚁是否还愿意打上“金融”的标签?

  历史很难假设,但我们相信这是蚂蚁必走的路,从科技到金融再回到科技,蚂蚁一路“踩坑”不少,但收获更多。

  最为重要的是,蚂蚁自己也没想到会在科技方面闯出一片市场,这次也是为了这个广阔市场而更名。

  曾在金融监管上吃过不少亏

  蚂蚁金服更名之后,一些解读认为蚂蚁是为了逃避监管。

  持此观点者认为,金融行业一直是强监管,蚂蚁在金融监管方面吃过不少亏。

  现实情况确实如此。

  曾经,支付宝上有一款明星产品叫招财宝,上线后发展迅猛,其产品类型类似于非标理财产品销售平台,主要销售万能险、担保公司企业借款和地方金交所产品等等。

  2014年招财宝CEO袁雷鸣曾公开发出豪言,招财宝的目标是奔向一万亿,仿佛下一个支付宝指日可待。

  随后,意气风发的招财宝没有迎来它的一万亿高光时刻,却不得不面对监管整顿和负面缠身的困扰。

  2015年下半年,招财宝就因监管整顿受影响。其中一个是原保监会发布了新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暂停了万能险‘长险短卖’的行为,万能险是招财宝上主要销售的产品,随后招财宝上的万能险停售。

  还有一个是招财宝上销售地方股权交易所产品(与地方股权交易所合作拆分的私募产品),被证监会专门发布整顿函禁止,文件标题就有“招财宝”字样,这也表明监管对招财宝销售此类产品风险的关注。

  随后招财宝下线此类产品,一年后的2016年底,爆发轰动一时的涉及超11亿元的侨兴债事件,证明证监会一年前整顿的必要性,此款产品正是在招财宝上进行销售。

  一时间,蚂蚁金服和招财宝处在风口浪尖,此次事件因为牵扯机构多,成为金融行业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

  实际上在2016年在媒体上就很难看到招财宝的宣传,现在在支付宝搜招财宝已无此类产品。

  另外一个影响大的事件,2017年2月,支付宝宣称希望用5年时间,推动中国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并称未来两年将提供60亿元来帮助联盟成员推进无现金进程。

  此后,蚂蚁金服与多地方政府达成合作,共同打造“无现金社会”。

  在此之前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就被曝出只接受支付宝付款,不收现金的情况。

  2017年4月22日,时任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在哈佛大学演讲时甚至称,将在全世界推动无现金社会建设。

  支付宝的无现金社会像一场“大跃进”运动一样如火如荼的展开。

  随之而来是社会和民众的质疑。

  推动移动支付本来是好事,但“无现金社会”的提法,恰恰忽略了支付普适性的要求,没有手机或者不习惯使用手机的老年人怎么办?拒收人民币更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更有学者指出“无现金社会”是在挑战央行的发币权!

  短短五个月后,央行武汉分行在2017年7月底约谈蚂蚁金服负责人,明确提出的三点要求:

  一是在无现金城市周活动中去掉“无现金”字眼;

  二是撤掉所有含有“无现金”字眼的宣传标语;

  三是公开告知参与商户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尊重消费者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约谈之后,蚂蚁金服立即做出一些反应,将“无现金周”的说法改为了移动支付“黄金周”。

  此外,旗下的线下生鲜超市盒马鲜生也调整了“不收人民币现金”的规定,为了更加便利老年群体消费,继上海10家门店专设现金代付通道后,北京的两家实体店也启动了现金代付通道。

  至此,支付宝的“无现金社会”的宏图伟业戛然而止。

  令人不解的是,支付宝推出如此宏大的计划,之前没有进行过合规论证吗?没有监管沟通吗?关于这些至今是个谜。

  和金融监管和解

  吃过了金融监管的亏,蚂蚁也学的更聪明,这次更名,去掉金融因素,我们认为,这背后更多的是尝试和金融监管和解。

  这其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相互宝了。

  2018年10月16日,支付宝APP上线一项大病互助性质的保险产品“相互保”,这款由蚂蚁金服和信美相互联合推出,上线仅一个月就超2000万人“参保”。这样的成绩让其他互联网流量平台艳羡不已。

  但产品合作方信美相互是仅有的四家持牌相互保险公司,而且蚂蚁金服是其大股东。这样的门槛,让很多平台望而却步。

  事情转折在产品运营还不到两个月后,“相互保”就因涉嫌违规被监管部门责令停止销售。

  2018年11月27日,支付宝官方发布声明,从11月27日中午12点开始,“相互保”将升级为“相互宝”,并明确将其定位为一款基于互联网的互助计划,背后不再对接《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

  从“保”到“宝”一字之差,让这一爆款互保险产品的性质彻底转型成为网络互助计划,但这样也降低了入场的硬性门槛。

  在此之前,原保监会曾对网络互助公开提示风险:“互联网公司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这类互助计划很大程度上会扰乱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

  据蚂蚁金服内部人士透露,相互保转换为相互宝时获得了监管的默许。

  截至2019年11月27日,相互宝人数超过1亿,成为继余额宝之后的第二个爆款产品。

  相互宝的成功案例,也让百度、美团、360、滴滴等多家互联网巨头,在短短一年之内皆上线了网络互助类产品,甚至有发展成为标配的趋势。

  上亿人参与的网络互助类产品具体该受谁监管,目前也是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但一年多时间,蚂蚁在相互宝上获取的流量优势已是有目共睹。

  这次之所以监管没有再对此类产品发声,应该归功于蚂蚁和监管的沟通。如果不是监管默许,以及蚂蚁对于风险的把控能力,相互宝这类监管多次提示风险的网络互助产品也不会上线,更不会取得如此成绩。

  但这类产品未来前景如何,还是要交给监管来解答。

  在金融穿透式监管的当下,蚂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金融业务回归金融,科技服务回归科技,此外,与监管的沟通更是一门大学问。

  走出估值之困

  有媒体评价此次更名为“金融”没有“科技”香!

  在资本市场,科技的“香”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估值。

  金融类公司的PE(市盈率)一般都是5倍左右,能达到10倍就算很好的公司,不少银行甚至破净(市值低于实际价值)。

  科技类公司就“香”多了,没有利润不可怕,大家可以看成长性。如果有利润,百倍市盈率更是家常便饭。两者相差10倍,讲好科技故事在资本市场是重中之重。

  这也演化为当下一种潮流,互联网金融类公司淡化金融,突出科技。

  金融估值低,有其根本原因,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可延展性弱。

  以银行为例,最多就是买个理财,贷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生也就房贷、车贷几次。如果是保险公司,我们一生也就需要几份保险就够了,也不会产生高频接触行为。

  金融领域中,最具有想象力的就是最为高频的支付领域,因为大多数人每天几乎都有线上线下支付行为。

  如何用好这些支付行为数据,是支付巨头们尝试的重要方向。而支付数据对于解构一个人的消费习惯以及行为轨迹具有重要参考性。

  基于支付数据等信息,2015年蚂蚁率先推出了芝麻分,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商业信用服务,代表性的应用就是各种租借免押金等。

  因为芝麻分天然具有金融属性,得以率先走出蚂蚁成为一些借贷平台风控的重要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