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人物观点 >

我要上观网|个人奖金全投研发 中国科研人员生存状态大调查

导读:

【观察者网 文/张雅琦】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奖励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论文的陈学伟研究团队1

【观察者网 文/张雅琦】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奖励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论文的陈学伟研究团队1350万的新闻,将中国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推到了观网读者的眼前。

川农奖励的1350万中,50万元是给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中,50万元是一次性资助的科研经费,1250万元是分5年资助的科研经费。

对于中国科研人员而言,这笔钱是多还是少?奖金和科研经费的比例是否合理?

有同学就拿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些问题。

解读

我也同意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因为我也是……但是对大多数学科五十万已经足够了……像化学生物,已经可以置备一台比较先进的仪器了,像我从事的工科,已经可以买一台不错的国产加工设备了,更别提社科了,够买很多纸和猴子了……大多数工科学校的年人均科研经费在五十到九十万左右,北航100w。所以这个奖励已经足够了可以适当提高,我不介意你们多奖个100w我好多买点仪器设备……

解读

其实我个人认为给个人的钱无所谓,真正热切地想要完成更高目标的研发人员,更在乎的还是获取更多的项目资源,这才是真正紧缺、永远不够用的东西。

我单位和个人收到的全部奖金(总计不到200万),全部投入新型产品研发了。
我们刚刚完成了国内第一台气井专用带压作业装置,并完成了现场试验验收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将国内带压作业装备和作业技术提高到国际先进,虽然我个人愿意为此付出更多时间、精力以及不要收入,但这个目标仍需要更多得力的人员和大量的资金才能完成。

个人观点:更多优质人力、资金、装备等项目资源才是最重要的。真的那么在乎个人得失,恐怕也不愿全身心的投入研发之中。


虽然以上的两位同学能够不计个人得失,愿意将奖金投入科研项目,但是科研人员也是要生活的,他们的待遇究竟是怎样呢?

解读


我就在魔都西南某高校任教,说实话北大清华比不上,但比起其他高校应该不差。不知这好一点是啥概念……
另外我老板是院士,我有杰青师兄8个,还有4个优青师弟,4个青年千人师弟,2个青年千人师侄,他们的待遇算是高校和研究所里面好的了吧,除了老板享受过学校分的50平方米小房子之外,其他人房子都是自己买的。这也就是青千,优青还给点安家费,普通新教师就别想了。老板出门也没有什么公车,师兄有空开车送,没空自己打车……
此外,如果没有青千,优青这些头衔,一般的青年教师那点工资可以说过得很悲惨了。而且晋升通道基本都被堵死了,能让我们坚持下去的,无非就是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爱罢了。我晋升副高用了27篇SCI论文,一个青年基金,一个面上基金,还有一些教育部的乱七八糟的小基金。另外不要以为我能沾老板什么光,我毕业后的研究方向跟老板和师兄们是跨学科的差别。

注:杰青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青指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青年千人指青年千人计划。

工资收入差距大

20世纪90年代之后,高校和科研机构经历了市场化改革,工作人员的单位收入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基本工资,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二是绩效工资,主要由高校自行负担。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单位、院系内部以及不同职称之间差距较大。

比如,2014年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和华东师范大学针对青年社科工作者的抽样调查显示,从不同单位来看,“985”高校46.5%的受访者年收入在8万元以下,“211”高校的这一比例为43.3%,地方院校为24.2%,党校和社科院分别为45.1%和73.0%。

从不同学科来看,人文类学科有45.4%的受访者年收入在8万元以下,社科类的比例为42.3%,经济管理类为22.0%。学科的市场化、社会化越强,收入越高,反之则越低。

从不同职称来看,教授(正高)中年收入低于8万元的占9.1%,副教授(副高)的为28.6%,讲师(中级职称)的为53.9%。讲师收入主要集中在年薪6-8万之间,副教授则是在10-12万之间,而教授则处在12-18万之间,也就是说副教授的收入是讲师的1.5倍,教授则是讲师的2倍。

工作压力少不了

工资是一方面,这还要结合工作压力来考虑。那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如何呢?

在知乎上关于科研人员一周生活是怎样的提问里,获得多网友赞同的回答是这个。

小编只能表示安慰。

毕竟围观群众们对于科研的看法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