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近日,与战略经济学家、华信集团首席战略顾问白益民先生的一番长谈之后,华信低调外表下的真实形象,终于清晰展现。
大约100年来,世界经济的版图上,活跃着诸多庞大而神秘的商业帝国,这些著称于世的所谓财团企业,多为欧美日商所有,它们常年盘踞于世界500强名录之上。最近10年,这个500强名录当然少不了中国央企和大型国企,但由中国民间商人创立的民营企业则少之又少。去年,人们蓦然发现,排名第222位的是中国华信集团。时闻华信于境外快速开疆拓土,其横刀立马、纵横驰骋之威,令同行惊叹,对手惶恐。但华信在国内,则“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也正因此,国内对于这个巨无霸民企的国际扩张历程,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近乎传奇般的解读。白益民特别对国内某些媒体有关华信的报道给予了批评,认为这些媒体似乎都被西方洗了脑,甚至财务上就跟外资纠缠不清。他的团队经过调研分析,判断这些媒体的相关报道,其目的就是要破坏华信品牌的国际声誉。但华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华信做的是正事,因此希望得到国内的认可和理解,特别要让国内人士清楚知道华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同时华信又不能在海外高喊自己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利益而战,因为欧美国家的公司、俄罗斯的公司,其基本目标都是追求商业利益,华信要介入当地市场,就要让其觉得华信也是在为他们国家的产业经济服务,最终,双方得以双赢,这也是华信的海外生存之道。”
白益民表示,2003年出了本叫《华为真相》的书,影响很大。而在那之前,迅速壮大的华为也曾受到各界的质疑、甚至抹黑。再看现在,华为已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代名词了。现在谈“华信真相”,就是希望无论从舆论环境,还是从政治视角,国内各界都能对华信这样的企业,给予充分理解。“先谈不上多大的支持,因为华信也是以追求商业价值为主,而并非要求上来就给华信输多少血之类,但最起码别窝里斗,别自己人把自己人给干掉了。希望各界能发现华信为国家、民族服务的价值所在。中国太需要这样的企业,太需要各行各业有更多像华信、华为这样的企业,太需要让这些企业迅速在全球市场发展壮大起来——这是华信所真诚希望看到的舆论氛围。”
白益民1993年曾受北京市外企服务公司(FESCO)推荐,任职于日本最老牌和最大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北京事务所,前后约10余年。其间曾被派往三井物产东京总部研修和工作。这一独特经历,使其得以深入了解和掌握日本财团及其综合商社对国家微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其研究日本综合商社和财团组织、文化和历史的专著《三井帝国启示录-》、《三井帝国在行动》、《财团就是力量》、《产业就是脊梁》等,在国内研究日本产业经济模式的同类著作中少有比肩。2007年,白益民当选中国社科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其在国内数十家媒体发表的上百篇相关研究文章,产生了较大的持续影响力。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围绕产业战略布局、财团模式、日韩综合商社、情报建设、东亚文化等展开的系统研究,于整体产业链层面,为中国本土企业持续提供了颇有见地的咨询服务,推动了中国“产、商、融”(陆、海、空)三位一体财团组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白益民认为,日本财团的综合商社不仅仅是一个跨国的贸易公司,它是由财团金融企业控股的全方位服务型的社会组织。它将贸易、金融、投资、物流、信息、咨询和人才等诸多经济资源集合于一体,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和开拓新事业领域。它还是情报机构,也可视为准军事后勤指挥中心。
白益民指出,基于美国文化的西方式的MBA教育已经席卷中国,但应该看到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成功的经济模式,即以日本为代表的产融结合的东亚财团模式,它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因此,白益民强调,以集体主义为精髓的东方商业文化和教育应当在中国的大学和企业中确立应有的地位。
关于中国华信,白益民去年以来多次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华信主要是从资源端,到物流端,到产业端,到贸易端,以及与金融相结合,构建起来的以“一带一路”为主体的国际化公司。白益民说,中国华信目前在全球的布局,华信称之为经济共同体,目的是希望带动中国企业一起出海。随着更多中国企业加入华信这个经济共同体平台,华信的布局会越来越密集和广阔。他还表示,华信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打造能源终端,构建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打通欧亚大陆的能源走廊,同时还要在物流终端布下棋局。
以下是白益民与记者本次谈话实录。
1.海外扩张创造巨大价值
《华夏时报》:华信2002年创立发展至今,已位列世界500强第222,应该怎样看华信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及其社会认可度?
白益民:华信在世界五百强中的排名实际上只能表达华信在某种数据上的排名,因为世界五百强排名主要按交易额排名,而不是按资产规模,或是按其他比如有些具体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等等。华信是以贸易为平台,自然在能源贸易方面做了大量交易,交易额展现了华信的贸易规模。
但实际华信做的很多工作并不仅仅停留在量上,更多应该是在质上,是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服务,或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了很多贡献。从质量上观察就要从解决中国企业“出海”存在的问题上,华信实际提供了哪些帮助和改善的方案来看。
如果注意到我在国家一些部委讲课的课件可以发现,其中分析了中国企业前几年的海外并购,出现很大的问题。比如铁矿石,买了很多矿权,当时价格很高,后来突然全跌下来了。很显然,中国企业到海外做并购实际上没有经验,面对的是欧美企业,买的铁矿或油矿,很多都属于欧美企业长期垄断领域,要按他们的游戏规则玩,所以基本上全都是高价买入,然后跌的时候都是中国企业接盘。澳大利亚铁矿石、尼克森石油,都是在上百亿美元的最高点买入。这到底是什么问题?需要思考。
这种情况下,华信提前在走“一带一路”,而不是跟着西方的游戏规则走。以往大的资源并购,都是欧美投行提交各种报告,再让中国的企业据此参与并购。但这些投行背后跟卖方其实有沟通,他们跟西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结果把中国的企业装进陷阱里去了。包括高盛到处推销债券,还有当时的西班牙债券,都是垃圾债,差点中国企业就接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