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探索与争鸣|王家范:机器人永远无法替代历史学家

导读:

原标题:探索与争鸣|王家范:机器人永远无法替代历史学家

作为一个科技门外汉,一个科技

原标题:探索与争鸣|王家范:机器人永远无法替代历史学家

作为一个科技门外汉,一个科技的吃瓜普罗大众,读了最近一些越来越危言耸听的“预言”,在我有限的大脑思维里产生出一个极普通的“形式逻辑”反诘;不可颠破的前提,毕竟是人在创造人工智能。人是主体,他既能创造,也应该能够控制,道义上也有责任控制自己的创造物。所谓“道义的责任”,就是:他所创造的创造物本应该是用来帮助人类的;凡是不利于人类的甚至危害人类的,都不应该创造。违反这些道义基本准则的,就是危害人类的“反人类科学家”,是人类的天敌。即使人不能惩办他们,上天也会惩办他们,送他们下地狱。
关于“人工智能”利弊危害的争论,至少有一种正面效果已经有所显示,这就是:在欢呼科技进步的同时,有必要对科技忽视人文的严重后果进行认真检讨。应该认真思考的,科学家不应只关心工具理性,也必须持有价值理性。人文主义在科学家队伍里应该占有主导地位。价值理性是第一位的,工具理性是第二位的。科学家的自身修养是如此,科学创造也应该如此。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科学家必须有战胜自我欲望无边的“自胜者强”的意识,及早消弭企图操控人类的各类野心,“人工智能”的开发才不会走邪路。

有一天,搞历史学的人聚在一起,谈起“人工智能”已经危及许多职业岗位,搞得天下不安。一位“先知”突然放声大笑:世界上有一种职业是任何再先进的机器人也无法替代,那就是历史学家。历史学家不怕失业,除非取消历史学。这位“先知”接着又说:至少我敢赌咒,任何“机器人”都不可能顶替我 !
对此,我有强烈的共鸣。纯粹靠摆史料,靠史料“料理”历史的史学工匠,“机器人”一定能取代,效率胜过千百倍。如果把史学看做一门人类理解自己的“思维工艺”,从人类已有的千万年的无穷经历里,时时咀嚼反刍,提炼出人类智慧,用以改善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处境,这一类的史学工艺创造,“人工智能”就捉襟见肘,窘态毕露。到今天为止,所谓用“大数据史学”做出来的成果,行业中人心知肚明,它并没有如原先想像的那样奇妙和高明。再超大型的史料数据库,也只是史学家的辅助工具,是史学的助手,不可能成为史学的主人。
我敢说,这样的“机器人”所做的“史料集成”,耗费的人力很可观,但能力也有限。毕竟“机器”是靠人做出来的。要把千万年人类的“经历”,仅仅是把古今中外无所不漏的“文献”超大集成,谈何容易?而况这些“经历”,当嵌进人的大脑,产生出无遐的古今、人我对话的“思维想像”,这样的电脑系统程序“底盘”,料想世界上无人能做。

即便能把过去已知的大师们大脑里的历史“棋谱”制成集成芯片,植入“机器人”,也仍然取代不了历史学。显而易见的道理,无论哪个伟大的史学大师,都不敢说他已经穷尽和终结了史学创造。史学智慧的艺术创造是无限级的最大复数,是过去和现在所有史学大师集体创造的产物。这种创造不仅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广度和深度,囊括有过去时,现在时,而且还应该包含有未来时。“机器人”的系统程序设计能做到“天地人”、超时空、全覆盖吗?肯定不能。它只能复制个体的累积,不可能复制“整体”,而“整体”恰恰大于所有“个体”之总和。
总之,我不相信人类思维终极论,更不相信“机器人”能完全胜过人类整体智慧。
(本文为王家范在2017年8月28日由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趋势、风险与挑战”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经本人整理。首发微信公号:tansuoyuzhengming,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