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邮”记录的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始作俑者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他于1834年在广州设立英国邮局,归英国邮政总局领导。1842年,英国侵略军头目濮鼎查开设“香港英国邮局”,并陆续在广州、福州、上海、汉口和天津等主要口岸开设分局。1858年《天津条约》后,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国等帝国主义列强,也援例纷纷设置自己的邮局,致使“客邮”泛滥。“客邮”执行各自国家的邮政章程和邮资标准,贴用本国邮票或任意加字的中国邮票,使用本国邮戳,明目张胆地侵犯中国主权。犹有甚者,有的国家以“客邮”为掩护,从事走私、运毒等活动。
在中国,“客邮”一直被朝野所深恶痛绝。无论总理衙门,还是地方大员,都曾盲目地以为,只要国家邮政开办,“客邮” 即可陆续收回。起码赫德、葛显礼等海关官员,就不止一次地向总理衙门、李鸿章等人这样表示过。早在1877年1月,葛显礼在呈赫德文中即有“日本在中国内地设立邮政局运送中国邮件到外国去,是一种不合理的特权,中国当局应当予以纠正”的建议。1892年冬,赫德奏请设立邮政官局,曾进一步施压:“数年来创办艰难,若不再奏请创办邮政官局,恐将另生枝节。”1886年年初,在转发葛显礼关于创设邮政的建议时,李鸿章明确表示,“各国在中国设立邮政局本与万国通例不符,中外条约亦无准设之款”。1892年6、7月间,当得知上海英、美工部局拟议增设“客邮”时,李鸿章、刘坤一据以提醒总理衙门:“异日中国再议推广(国家邮政)必更艰难。”1896年总理衙门议办理邮政奏折中,亦明确写有,中国即经加入万国邮联,“自可援万国通例转告各国,将在华所设信局一律撤回”……
虽说高层认识统一,但国家邮政都20多岁了,“客邮”却依旧横行。
1914年3月1日,中国加入万国邮联之后,取缔“客邮”正式提上日程。几经周折,1922年2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的邮联太平洋大会上,通过了取缔在华“客邮”决议案,明确要求各国“客邮”必须于1923年1月1日以前撤销。决议虽出,但实施起来并不顺利。天津就是例子。
天津曾是九国租界。在天津设立“客邮”的有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7个国家。其中,设立最早、横行时间最长的是日本。
日本于1876年在天津设立“上海局受取所”(上海日本邮局在天津的分支机构),因业务清淡于1881年关闭,1892年复行开业。1894年8月中日战争爆发后关闭,转年再次开业。1901年7月,日本开设租界邮政办事处。次年9月1日,在日租界新建日本邮局。在此前后,日本“客邮”还分别在大沽(后迁塘沽)、武清县的杨村、河西务及山海关、通州、北京、新城等地设办事处。
在邮联会议讨论撤销在华“客邮”案时,日本多次阻挠。后迫于太平洋会议决议不得已于1922年12月31日将设在天津、塘沽等地的“客邮”撤销。但其地下的经营活动,并未停止。1937年“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军在旭街原“客邮”局址设立“战线军事邮便局”,直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方被彻底扫地出门。
英国于1882年在天津英国领事馆内设立邮务代办机构,1906年10月在英租界开平矿务总局院内设立英国邮政局。根据太平洋会议决议,英国“客邮”于1922年11月30日关闭。1900年7月,联军入侵天津后,以印度兵为主体的英国军队在老龙头火车站营地设军事邮局,后迁至英租界。英国军事邮局以天津为总局,先后在天津、北京、芦台、塘沽、唐山、山海关等12处营地设有分支机构,至1923年11月1日被迫撤销。
德国于1889年在天津设立“上海德国邮局分所”,两年后升为邮政局,局址在英租界维多利亚路德国领事馆内。联军入侵时,德国设有随军的军邮机构,并在塘沽兵营内设有军事邮局。该局于1906年裁撤,并入德国邮局内。1917年3月,中国政府宣布与德国绝交,责令各地德国邮政机构一律停止营业。1917年4月15日,天津的德国“客邮”被迫关闭。
法国于1894年在驻天津领事馆内兼办邮政业务,1902年1月15日起在法租界正式设立邮政局。联军侵华期间,在塘沽法国兵营内设军事邮局。根据太平洋会议决议,法国在津“客邮”于1922年12月31日关闭。
俄国于1896年在英租界俄国领事馆内开设邮政局。1900年联军入侵时曾设立俄国军事邮局,后随军队撤出而取消。俄国十月革命后的1920年9月,中国邮局停止与俄国在华邮局交换邮件,并令其一律撤出。11月23日,俄国邮局关闭。
八国联军侵华,意大利趁火打劫,很快在天津设立军事邮局。《辛丑条约》后,它又拒不撤销。无论怎样耍赖,终不为中国邮政当局所承认,不得已于1917年自行关闭。
联军入侵时,美国侵略军曾在津设野战邮局,除办理该国军邮外,还代办日本军邮的交换和运送。战后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