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一年中就剩下了最后两个节气,今天所说的小寒,又称十二月节,寒字下面两点是冰,《说文解字》中将寒解释为冻的含义。“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小寒时节,正值三九隆冬之际,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小寒最冷
土壤深层热量散失到最低点
相信大家最近几天都被西安的寒冷震慑住了吧,最低温度有零下七八摄氏度,是西安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人们纷纷换上了最厚的衣服御寒,可为什么偏偏是小寒这个节气最冷呢?
上一个节气“冬至”,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但土壤深层还有一些热量可以向上散发,所以并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到了小寒,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失到了最低点,尽管白天稍长,太阳的光、热略有增加,但实际这是最入不敷出的时期,于是成为全年最冷的时节。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节气气温低于小寒。民间也常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从冬至开始起的计算寒天的“九九”,“三九”是最冷的时段,也总是落在小寒节气内。《全宋词》中有无名氏的词句“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望梅》),正是写小寒之冷。
小寒命名
为何最冷的节气反而称“小”?
我国节气的名称,有一些起得有点儿怪。小暑和大暑的“大”与“小”字,同字面的意思相同,是大暑要比小暑的天气热。但是,小寒和大寒的“大”和“小”字,在节气的意义里,却意思正相反,小寒要比大寒冷得多。为什么这样给节气命名呢?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此外,节气、民俗研究专家傅功振还谈到了另一种命名原因,从月份上,小寒在农历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小寒日子小,大寒日子大,故而小寒为“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另外还有地域的问题,“二十四节气从关中道生发而出,关中地区从小寒进入严寒,范围小,到了大寒时节,关中地区就没有南方的一些地方冷了,这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从小的关中道寒冷扩散到更大范围。”这是小寒和大寒命名的另一种民间说法。
阳气生发
运动才能帮你度过最冷的冬天
尽管小寒最冷,但依然不会冷到妨碍自然界生物的反应。“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小寒虽然在时间节点上最冷,但此时天地间阳气涌动,小寒又被称为“二阳”。
你知道吗?传统意义上的花季——“二十四番花信风”正是从小寒时节开始。小寒节气“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这三种花在隆冬时节就已经绽放。而动物方面,“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gòu,指求偶)”。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小寒之时阳气已动,大雁已经感知到阳气。“乡”只是趋向之意,并非此刻就动身北迁,只是离开了南方最热的地方;后五日,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已经开始筑巢准备繁殖后代;再五日,雉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山鸡,感到阳气上升而开始鸣叫求偶了。
傅功振认为,虽然小寒冷,但阳气却在慢慢“冲量”,“其实,冬至一过,阳气就开始上升,到了小寒,阳气上升得更厉害。所以,无论从梅花、喜鹊等等生物的反应来看,都是对于阳气上升的自然反应,这一点在很多古人的诗词上也能看出来。”
冬练三九
感时而动,阳气上升宜锻炼
傅功振认为,小寒时节虽然寒冷,却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好时机,“这个时期既要保暖,更要注重‘冬练三九’,不要逃避寒冷。我们看到动物们都在活动,它们都知道阳气上升了,我们更要在保暖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更好地度过严冬。”因此,冬日里,可以跑步、散步,待到下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亲近自然,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当然,从小寒开始,也进入腊月,旧岁近暮,新岁即至,离年关不到一个月,年味儿渐浓。从腊八这天起人们开始办年货,即“过了腊八闻年气”。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为过节作准备。傅功振认为,小寒到大寒,就是为了过年前的准备工作时段。“天虽然冷,但想着为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动做准备,为辛苦一年的劳作而庆祝,心里反而是最暖的。” 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漫谈节气
你知道腊月的来历吗?
小寒节气通常落在“腊月”里。你知道农历十二月为什么称为腊月吗?其实,汉唐之前的人并不过春节,当时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是腊祭。腊月、腊八等说法都与腊祭有关。腊祭是小寒时节特有的民俗。
在人类文明初萌的时期,农业生产是头等大事,传说从上古圣王神农氏或尧帝开始,就在农历十二月进行蜡祭,报答农神护佑。这一套仪式传承下去,夏代叫清祀,商代叫嘉平,周代叫蜡,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仪式规范,叫做天子大蜡八。比如规定“八蜡以祀四方”,即祭祀四方的八种神,《礼记·郊特牲》郑玄注所记: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先啬类似于神农;司啬是农神后稷;农是田地;邮表畷是田间的疆界;祭祀猫虎是因为猫吃老鼠,虎吃野猪,有益农事;坊是堤防;水庸是灌溉用的沟渠;昆虫是指蚕、蜂等益虫。先民们认为万物有灵,祭祀以求安宁。
周代还有另一种祭祀成为腊祭 ,“腊”与“猎”相通,按《风俗通》的解释,这项祭祀是“因猎取兽祭先祖”,跟“天子大蜡八”用谷物杂粮祭祀农神等不一样。据《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这种腊祭在孟冬之月(农历十月)办,五祀,据郑玄注,门、户(窗)、中霤(同“溜”,天窗)、灶、行(门内的地面),有辞旧迎新的意思。
大概因为蜡祭和腊祭都是岁末的大祭祀,慢慢就被合成了一个——腊祭,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当天被称为腊日。但因为节气是按照太阳周年运动而定的,农历是按照月亮望朔来定的,腊日偶尔会落到正月里去,所以南北朝时就把腊日定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也就从此诞生了,腊日所在的月份就成为腊月。 华商报记者 路洁
小寒食俗
小寒节气 腊日喝粥
羊肉火锅、糖炒栗子、烤红薯成为小寒时节人们爱吃的食物。在小寒节气,不同的地方还有各自的饮食风俗。而腊八落在小寒节气里,这也是“好吃”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