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养生之道 >

日本食育從健康養生到教化育人

导读:

原標題:日本食育從健康養生到教化育人

【世界教育之窗】

食育,是日本

原標題:日本食育從健康養生到教化育人

【世界教育之窗】

食育,是日本在德育、智育和體育之外的又一重要教育理念。簡單來說,就是以食物為載體的各種教育。孩子通過各種各樣的飲食體驗,不僅可以學習與食物相關的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孩子們選擇和搭配食物的能力。食物是人類生存之本,但飲食的意義卻並不局限於保証人的生理生存。實際上,食物既能滋養健康的身心,還能幫助完善健全的人格並帶來豐富的人生感受。因此,食育可以看作是德育、智育和體育的基礎。食育的主要內容包括科學飲食、營養和健康知識、環保意識和學農教育、普及日本的飲食文化等。日本的食育一開始主要針對孩子,目前已經擴展到各個年齡層的人群,成為日本終身教育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

1、日本的“食育”理念

在日本,食育的觀念最早始於養生。江戶時代的儒學家貝原益軒因早年學醫,在其所著的《養生訓》中,提出養生可以改變“天命”,他主張吃飯八分飽,少食油膩肉食,多食清淡,細嚼慢咽快樂進食有利於長壽,從而改變天命。明治時期的醫師、藥劑師石塚左玄在1898年所著的《通俗食物養生法》一書中提到“體育、智育、才育,歸根到底皆是食育”,從營養學的角度論述健康飲食的重要性。此外,與“食育”相關的理念在江戶時代的武士“家訓”中也有出現。“家訓”要求,武士在吃飯飲酒的過程中嚴禁暴飲暴食,避免奢侈浪費,不僅要遵守飲食的禮儀,而且還要保持武士的威儀美感等。這裡的“食育”是以“家訓”的形式作為武士的行為規范和教養禮儀而被實踐的。首次從教育層面提出“食育”理念的人是日本作家村井弦齋,其在1903年所著的《食道樂》中提出了“食育論”。村井弦齋認為,“對於兒童來說,食育比德育、智育、體育更重要,體育、德育的根本在於食育。”但是,在物質生活匱乏的時代,飲食首先要滿足果腹的生存需求,因此食育的教育理念在那個時期很難得到普及推廣。

食育的理念在日本重新受到關注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戰后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各種與食物、飲食相關的問題也開始頻頻出現。於是,從事教育、食品營養和環保等行業的社會各界人士開始關注更高維度的元素,比如食品安全、營養健康、飲食文化、食物生產消費過程中的環保等。他們從各個方面提出了食育層面的要求,並紛紛將西方國家的一些食育理念介紹到日本,對日本在國家層面推動食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1993年,日本厚生省(相當於我國民政部)監修了《思考食育時代的食品》一書,標志著日本從政府層面推廣“食育”的第一步。但是,由於當時主要關注的是食品安全問題,此書的影響也隻限於食品業的從業人員。食育觀念真正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則是2003年,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其施政演說時直接使用了“食育”一詞。自此,食育開始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2005年6月10日,在日本社會各界的積極推動下,日本國會通過了《食育基本法》,將食育作為終身教育的一環,從法律的角度來保証國民的身心健康,塑造孩子們健全的人格。

2、“孤食”“個食”的憂慮

戰后幾十年,社會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直接影響到了日本人的餐桌文化。眾所周知,日本人傳統飲食結構的中心是稻米,在稻米的生產過程中也孕育出日本特有的共同體文化。村落共同體成員間協作完成春種秋收,春天舉行節日祈求風調雨順,秋天感謝自然饋贈收獲五谷豐登。年復一年的勞作中加深了對自然的理解、對食物的認識,並強化了鄰裡之間的關系紐帶。從家庭范圍來說,家庭成員辛苦勞作后圍坐在飯桌前邊享受食物邊聊聊家常,地方的傳統飲食文化、家族的特色料理自然得以傳承。飯前的“感恩,我要吃飯啦”、和飯后“多謝款待。”飽含了對食物、對自然、對食物制作者的感恩之情。但是,戰后日本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大家庭急劇減少,涌入城市的年輕人組成了小的核心家庭。曾經,為人父母者多為在田間辛勤種植稻米的農民﹔而今,生兒育女的多是公司職員。食物來源由親身感受到的自然饋贈變成了用金錢購買的超市供給品,食物與自然、與地域之間的密切聯系被割斷。生活在城市家庭的孩子們沒有機會目睹長輩在田裡的辛勞,與整日早出晚歸的爸爸共同進餐的機會都變得非常難得。

隨著日本女性的高學歷化和就業人口的增加,能有時間給孩子做豐盛飯菜的家庭也在逐漸減少。日本傳統早餐的醬湯、米飯、烤魚等逐漸被西式快餐的面包和牛奶所代替,午餐大都交給了學校的“給食”(配餐),晚餐從超市買回半成品,甚至從快餐店、便利店買回盒飯湊合的家庭也大有所在。曾作為日本一大特色的“媽媽便當”和“愛妻便當”也是逐年減少,傳統的一大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邊吃飯邊聊天的場景更是越來越難以見到。日本近年來出現的“孤食”“個食”等新概念,正是這種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孤食”就是指一個人單獨吃飯,“個食”就是雖然一家人在一起吃飯,自己吃自己的,家人之間零交流。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經濟長時間的不景氣使得爸爸的收入減少,大量的家庭主婦也不得不加入到工作大軍中來,媽媽的忙碌加劇了“孤食”和“個食”的社會現象,而便利店、便當店、各種快餐行業則迅猛填補了這一空白。雖然可以果腹,但營養均衡自然不能與家庭料理相提並論。最讓人擔憂的是長時間的“孤食”和“個食”,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並成為又一個誘發校園欺凌的因素。

3、由飲食連接起來的社會

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和各國食品的涌入,給日本的傳統飲食文化帶來沖擊。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物質的極大豐富,國際化的進程也讓世界各個國家的食物都蜂擁而入。漢堡、薯條、可樂等西式快餐自不必說,東南亞、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等國的食物在日本都非常普遍。與清淡的日本傳統飲食相比,強烈刺激性的外國美味俘獲了大批年輕人。同時,物質的極大豐富很容易造成對食物的浪費,同時也很容易忽視糧食生產者、食品加工者付出的勞動。各種快餐、零食雖然美味,但是各種調料、食品添加劑以及防腐劑會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導致各種不良生活習慣。最近出現的兩個新詞匯“固食”和“粉食”,反映了人們在飲食上的不良習慣。“固食”指的是隻吃自己喜歡的固定的食物,“粉食”是指隻吃用面粉等做成的各種食物而不吃米飯或其他蔬菜。長時間的偏食、暴飲暴食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影響到性格和人格的形成。而且,各種便利食品、外來食物的沖擊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以米為主食,以魚類和蔬菜為輔食的日本傳統飲食越來越疏遠,對本國料理的味道變得陌生,感情也越來越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