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数据 >

打通数据孤岛 吴江“创新地图”让科技更给力

导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千万里,而是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融相通。

  这样的“尴尬”,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千万里,而是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融相通。

  这样的“尴尬”,在一些基层科技部门表现得尤为明显。同在一间办公室,却因分属自上而下的不同工作系统,科室内部、科室之间很多数据都互不相通,更别说更广范围的直接数据共享了。

  如何打通数据孤岛,让科技大数据真正成为推动力、创新力?

  吴江先人一步,自主开发“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咨询系统”,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打通部门内部长久形成的数据壁垒,更能有效整合外部相关科技类数据,摸清全区企业的科技“家底”,从源头增强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当一幅完整版的“创新地图”在鲈乡大地徐徐展开,拥有系统集成化科技数据支撑的吴江,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迎着创新的风口展翅高飞。

  关键词面临“三重尴尬”

  服务企业却难知企业家底

  科技引领未来。要推动科技发挥引领作用,科技部门在工作中首先得知道服务对象在创新基础和能力上有“几斤几两”。

  “说实话,以前除了一些在科技创新方面领跑、领先的企业,我们总体比较有数外,区内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家底’,我们并不完全掌握。”归结起来,让吴江区科技局局长季小峰产生困惑的,主要源于在科技资源方面的“三重尴尬”。

  一是信息分散化。以吴江区科技局为例,内部有20多个上级延伸下来的系统,包括国家、省市层面,每个系统的数据采集要求、端口都不相同,20多个系统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科室,由此形成信息孤岛。此外还有其他部门的一些涉及科技企业的信息,如工商管理信息、投入产出信息、各类人才信息、高企税收优惠信息等,这些能直接体现或支撑科技创新能力的数据,虽然可以通过“智慧吴江”交换共享,但不能直接使用。

  二是需求差异化。当前,吴江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建设已成熟有效,亩均产出、亩均税收等工业生产环节的“家底”已经摸清,但在科技创新环节,诸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只体现为“是”或“否”、“有”或“无”,科技部门对企业的资源集约利用信息难以在工作中加以运用。

  三是服务程式化。目前,一些基层科技部门在落实上级科技政策、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的过程中,服务内容相对固定,且联系沟通对象多为项目专员,难以充分整合科技创新服务供给链和科技创新资源逻辑链,更难的是把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服务、科技项目等创新要素精准地推送到企业决策管理层。

  在季小峰看来,面对吴江全区两万多家工业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各类项目申报、服务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此类关键信息如果不掌握在先,工作就比较被动。

  “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整合创新资源,更加注重优化推进创新的工作手段,增强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吴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李铭说。

  为此,围绕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目标,吴江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于2018年启动“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咨询系统”建设,以企业为中心,全面梳理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并将所有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为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支撑。

  关键词抓住“三个维度”

  打造科技大数据平台“为我所用”

  为了“联通”孤岛、“击破”壁垒,让数据“为我所用”,吴江区科技局从专利申请、项目信息和智慧吴江“三个维度”入手,抓取大量科技及相关数据。

  “企业只要登录专利申请系统,就会留下‘痕迹’。顺着这一线索,我们就能以此为基础,建设和应用大数据平台。”吴江区科技局副局长何莎莉介绍,经过详细梳理,他们发现吴江2000多家登录企业中,有1000多家申请过发明专利,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实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标签”,对企业进行完整的“科技画像”。

  同时,从科技条线垂直管理系统集纳20多个系统的数据,并依托智慧吴江大数据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将其他部门产生的科技信息统一应用到科技大数据平台。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这套包含吴江相关企业及面上科技家底的“创新地图”系统,已上线试运行。

  记者看到,该系统包含企业科技画像、科技服务机构、统计数据分析等八大板块,每个板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输入企业名称就会跳出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性质、科研项目、科技人才、专利信息、科技奖项、研发经费等,企业所有科技方面的信息清清楚楚,跃然眼前。

  “这是企业的科技‘名片’,也是我们对它们的画像。”何莎莉说,画像还清晰描绘出企业和孵化器、研发机构、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牵手”的过程,画得越具体,企业的科技家底越详细,创新路线就越清晰。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企业科技创新报告,既可以为科技部门精准服务提供依据,也可以唤醒和增强企业决策层的科技创新自觉意识。

  地图上,根据各板块创新程度不同,吴江区科技局还绘制颜色深浅不一的热力图。透过这张图,全区创新资源的集聚程度一目了然,真正做到“创新,有的放矢”。

  关键词推倒“三堵围墙”

  分析“血液成分”更精准服务企业

  分析一滴血液的成分,可以让医生开出更对症的药方;分析企业的创新数据,可以让科技部门更精准服务企业,为企业制定创新发展的个性之路。

  “‘创新地图’的出现,看似一件小事,但着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在业务工作中的现实矛盾、困难和需求,为工作提供有效支撑。”吴江区科技局成果科副科长张志峰说。

  创新地图的现实功能,可以形象地看成推倒了“三堵围墙”,即科技系统内部信息分散的“围墙”、科技系统内部与外部沟通的“围墙”和科技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匹配的“围墙”。由此,通过摸清吴江全区的科技资源、掌握企业的科技家底、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抓手,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互动性得到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通过分析采集、重点比对、针对性辅导,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回路。

  成效逐步显现。2018年,吴江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05家,达488家,总量在苏州全市连续两年实现进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31%;2家企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家企业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区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7家,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