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对上市公司分类监管放大招 科技监管成有力工具 对高风险公司“对症下药”】今年5月,易主席出席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时指出,上市公司监管的力度必须加大,应从国情、市情出发,统筹好提高监管效率与质量的关系,着力于实施分类监管、实现监管流程再造、加强科技监管、提高违规成本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券商中国)
“提倡真和实、不搞虚和假,拒绝蒙和骗,不做违法违规之事。”这是对上市公司的警示,更是对监管手段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
今年5月,易主席出席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时指出,上市公司监管的力度必须加大,应从国情、市情出发,统筹好提高监管效率与质量的关系,着力于实施分类监管、实现监管流程再造、加强科技监管、提高违规成本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言犹在耳,2019年行至过半,深交所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又有哪些出奇制胜的妙招?
科技赋能监管,打造“企业画像”
上市公司分类监管的理念已有多年。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价分类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类别的公司,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从而提高监管效率。
据介绍,早在2001年,深交所就开展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初步探索分类监管机制。2003年,深交所制定实施上市公司风险分类相关标准,结合定期报告审查动态评估上市公司风险分类等级。在监管实践中,深交所定期结合市场发展态势和监管发现的新问题,并结合板块特点,不断完善分类监管评价机制。
深交所表示,目前已建立了一套基于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规范运作、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维度,以行业横向对比和历史纵向对比为基本方法,以精准识别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分类监管评价体系,具体涵盖40余项财务和非财务风险指标。
从监管分类上来看,按照监管关注度,深交所将上市公司分为正常、关注、重点关注、重点监管四类。而在“黑天鹅”事件偶有发生的情况下,在年度评级之外,深交所还引入每月动态调整机制,切实做到风险早发现、早跟踪、早处置、早化解。
在对两千余家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中,如何能做到迅速、高效,面面俱到且有的放矢?科技监管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具体来看,深交所科技监管主要有以下三大实践:
一是聚焦风险监测预警,建成涵盖市场运行风险监测系统以及股票质押、融资融券、固定收益三大重点业务风险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市场杠杆水平并进行压力测试,提升交易所风险预研预判能力。
二是聚焦违法违规线索发掘,上线科技监管项目,如自主开发“企业画像”系统,可展示和查询全国所有工商登记企业之间的持股和任职关系,智能探寻识别隐蔽关联交易,辅助监管员发现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虚构交易等违法违规线索。
三是聚焦监管问题识别,应用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等新技术以及年报事后审查辅助系统、“企业画像”系统等,对交易所近年来发出的数千封年报与重组问询函涉及的逾2万条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企业业务、财务、股权、股东、信息披露、监管评价等多维度信息,初步实现年度报告和重组方案的自动审查。
今年6月底,深交所副总经理李鸣钟在2019中国上市公司论坛上介绍,企业画像以深交所多年所积累的上市公司监管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挖掘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自动运算、分类,形成风险提示标签体系,帮助一线监管人员快速把握公司特征和风险的智能化监管辅助系统,以增强对线索的发现、分析预警能力。
目前,深交所“企业画像”项目一期、二期已陆续上线。据统计,“企业画像”系统为深市公司2018年年报审查工作合计提示了万余条异常关注点。后续项目三期将重点开发财务舞弊识别、上市公司风险评估、违规处分智能辅助、舆情智能监测分析等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对高风险公司“对症下药”
“抓两头、带中间”,这一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在上市公司分类监管中同样适用。在支持持续规范经营的上司公司做优做强的同时,深交所对高风险公司进行“对症下药”,实现监管工作的专业性、精准度和有效性。
“好孩子有糖吃”,对于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持续规范运作的上市公司,深交所在以下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从而提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一,优化完善差异化审核模式,在定期报告审核等日常监管工作中,对优质公司适当实施豁免审核。
第二,深入推进分类监管评价、信息披露考核结果的监管应用,在并购重组“分道制”、再融资持续监管意见反馈等方面,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实施直接融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是持续深化分行业监管,探索构建分行业上市公司“朋友圈”,总结分享优秀公司成长案例的内在规律和关键因素,共建上市公司群体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发挥细分行业龙头的聚集、示范、带动效应,共同营造资本市场良好生态体系。
而对于高风险公司而言,“管少管精才能管好”深交所,向分类监管识别出的重点关注、高风险公司集中监管资源。
例如,针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情形,重点聚焦存在存贷双高、预付账款高企、债务逾期、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股东高比例质押等风险特征的公司,将其具象化为相关指标纳入分类监管评价体系,有效识别潜在风险苗头。
又如,结合监管实践经验,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典型特征还原具体财务指标,形成分析企业风险的标签体系。
以*ST康得为例,在今年1月公司曝出债券违约风险以来,深交所陆续下发各类关注函、问询函十余份,对其财务问题、信息披露情况、投资情况等存疑问题进行详细问询,对公司风险进行充分披露。
打出监管措施“组合拳”
在违法违规行为方面,深交所以信息披露为抓手,进一步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充分提升监管质效。
首先是推进全链条监管,打出“定期报告双重审查+专项监管问询+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措施组合拳。2019年上半年,深交所共发出关注函、定期报告问询函等各类函件2090余份;就年报审核中关注到的审计、评估机构执业质量存疑情形,深入挖掘、持续追踪,向证监会及时上报近60条监管线索,联合各证监局探索建立高效、顺畅的合作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