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数据 >

向科技强省迈进回看四川科技事业发展的六大阶段

导读:

  人民网成都9月2日电 (朱虹)四川科技创新处于西部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在建设科技大省

  人民网成都9月2日电 (朱虹)四川科技创新处于西部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在建设科技大省科技强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9月2日下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田云辉对此进行解答。

  田云辉说,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科技事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六大阶段,每一个历史阶段,科技都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阶段:为科技事业奠基。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五”结束,全省初步建立起交通、建材、机械、冶金、精密仪器和飞机制造等工业技术体系,奠定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第二阶段:向科学进军。“大三线”建设时期,初步形成了农业、电子、核技术、机械、冶金、化工、交通等领域科技发展大格局。第三阶段: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吹响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先后实施了搞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技术市场商品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动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第四阶段: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构筑了中国(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重装基地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园区。第五阶段:建设创新型四川。2006年以后,培育发展创新产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六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经过70年的发展,四川已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大省,正在向科技强省迈进。“对此,田云辉说,主要表现在科技支撑发展由弱到强、科技服务民生由浅入深、科技基础规模由小到大、科技体制改革由点到面。

  在科技支撑方面,国家先后在川布局中国(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大创新基地。 全省现有国家和省级高新区22个,2018年全省高新区营业收入达到1.5万亿元;高新区以占全省0.3%左右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4的工业增加值、1/2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已成为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此外,全省建成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可持续发展试验区16个,建成各类孵化载体9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30家。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75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7.6%。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到56%。

  科技服务民生由浅入深。在解决衣食住行、提高健康水平、治理环境污染、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农业领域,育种创新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在人口健康领域,艾滋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生物医药、创新中药等方面一批标志性成果广泛服务民生。在生态环境领域,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攻关,若尔盖湿地保护、草原沙化治理等生态治理研究成效显著,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公共安全领域,组织实施警用大数据、山地灾害预判、地震预警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地质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在精准扶贫领域,探索科技扶贫“五动”模式,建成“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

  科技基础规模由小到大。2018年底,四川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29万人,是建国初期的近20倍;各类科技活动机构达到2350个,是建国初期的60倍;全社会科技投入737亿元、地方政府科技投入147.9亿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倍、70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81%。全省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684个,其中国家级171个、省级1513个。与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8个。

  科技体制改革由点到面。198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开启了全省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先后开展科研机构改革、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科技金融结合、区域协同创新等重大改革,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加速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结合,为四川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