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大数据风控是很多消费金融公司风控管理方面的重要部分。这种风控管理方式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有什么不同?
孙嘉巍:数字化风控其实就是数字化审批,消费金融面对的主要是传统银行服务不到的长尾客群,传统的风控体系无法满足众多无央行征信人群的信贷需求,通过大数据风控,融入“数据+风控模型+算法”的思想,消费金融真正实现了秒级信贷审批。
消费金融行业必须秉持“数字化风控”理念,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风控能力。我们也引入30余家主流数据服务商,构建包含3000余条风险策略与多个内外部评分模型结合应用的风险决策体系,并通过SAS反欺诈系统、关联网络、决策引擎、三方数据系统、信审系统进行全流程的风险管控,实现全自动化的实时授信审批,以及贷中贷后风险的实时跟踪、监控和预警。在业务开展中,不断引入外部数据源,推进数据治理和元数据管理,优化策略和评分卡模型,通过迭代升级,实现更精准的大数据风控。
我认为,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消费金融公司在风控方面既可以接入央行征信,又拥有各大平台上的用户行为数据,通过数据加工、积累、分析,风控模型迭代、调整,用户画像更全面,风险控制更精准。
借助优势实现错位竞争
《中国经营报》:面对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加入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消费金融公司应该如何针对不同领域和场景进行错位竞争?
孙嘉巍:目前消费金融领域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分期购物平台、互联网电商平台等。相比而言,消费金融公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作为持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红利不断;二是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范围不受地域限制,这也是许多区域中小银行热衷发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原因之一;三是在融资渠道方面,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贷款、发行金融债券、进行境内的同业拆借等,资金获得渠道相对更广泛;四是在人才储备方面,消费金融公司既有信贷经验丰富的传统银行背景人才,又拥有具备互联网和科技基因的IT人才,创新优势明显;五是消费金融公司整体架构具有浓厚的互联网和敏捷型组织基因,是天然的行业探索者。
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银行纷纷转型“开放银行”。作为走在创新发展前沿的消费金融公司,必须积极践行平台化发展战略,依托领先的互联网开放式平台运营模式,发挥智能风控和科技领先优势,在资金、资产和IT技术方面与国内互联网巨头、传统金融机构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BATJ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的衣食住行场景中筛选获得客户,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后将优质资产分发出去,让合作伙伴快速获得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成为数字化转型的载体。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