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购买了不喜欢的产品,差评的威慑力还是很厉害的,小编反正试过几次对方都妥协了。但有人把差评做成了生意。华尔街日报今天报道说亚马逊的中国员工把这个生意做的还很红火。根据中国刚刚公布的电商法,电商不得删除差评,违规者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显然这个钱根本无法抵挡这门生意,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电商企业的自律。 " 华尔街日报:亚马逊调查员工受贿并泄露数据行为
亚马逊正在调查内部泄密事件,竭力从其网站上根除虚假评论和其他卖家的欺诈行为。针对受贿行为严重的中国业务,亚马逊已对中国业务重要高管职位进行洗牌。
亚马逊公司(Amazon.com Inc., AMZN)正在调查内部泄密事件,竭力从其网站上根除虚假评论和卖家的其他欺诈行为。
据曾获得和购买数据的卖家、提供此类服务的经纪商和熟悉内部调查的人士透露,亚马逊员工主要借助中间人的帮助来提供公司内部数据和其他机密信息, 在网站上销售产品的独立商家可通过这些信息获得优势。
据其中一些人表示,上述违反公司政策的做法在中国尤为明显,因为当地的卖家数量正呈现飙升态势。此外,在中国的亚马逊员工工资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甘愿冒险。
知情人士称,亚马逊深圳员工的中间人提供内部销售数据和评价者的电子邮箱地址,以及删除差评和恢复被封亚马逊账户,以此换取约80美元到逾2,000美元不等的付款。
知情人士表示,亚马逊正调查数桩员工涉嫌受贿的案件,包括部分美国员工。知情人士称,亚马逊负责国际市场的副总裁Eric Broussard得知中国存在这类做法后,在5月份启动了内部调查。一位知情人士称,亚马逊此后对中国业务重要高管职位进行洗牌,试图根除受贿行为。
据前亚马逊高管和其他了解该公司想法的人士称,亚马逊内部虽在努力阻止卖家利用其系统的漏洞,但由于行骗者花样百出,亚马逊有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一位亚马逊的发言人表示,该公司有严格的政策、商业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并已建立了限制和审核员工可接触内容的制度。
亚马逊证实该公司正在调查上述问题。这位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称,亚马逊要求员工遵守高道德标准,任何违反公司行为准则的个人都将面临纪律处罚,包括解雇以及可能的法律和刑事处罚。
上述规定也适用于卖家。这位发言人称,该公司对于滥用亚马逊制度的行为绝不姑息,如果发现有这种行为的不良分子,该公司将对这些人迅速采取行动。
当差评做成生意
差评在中国早就是一门生意了。傻逼搜索一下,淘宝差评的数据非常多。
不多,近日,《电商法》新政策出台,再有删除差评情况的商家可要注意了。
9月4日,《电商法》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并准备2019年1月1号正式执行。
本次电商法修改的一大看点,是商家不能再随意删词差评了。新电商法规定:电商平台经营者,不得删除消费者对其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评价。违反规定者,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而有人觉得差评还是一门敲诈勒索的生意,这是媒体公开的案例!
买家差评,不退货退款直言补偿8888
童先生和朋友开办一家公司,在淘宝平台主营电脑配件。一天,童先生发现店中一款销售火爆的电脑主机被买家给了差评,买家在评论中称,电脑主机是二手翻新机,一直蓝屏,开机速度慢。这让童先生甚是纳闷,自己的电脑主板有3C证书认证,也有正规来源的进货单,怎么就成为了买家口中的翻新机呢?
这条评论让童先生的生意量大打折扣。童先生赶紧和这位买家沟通,但无论退款退货还是报销维修费用,买家都不满意。最后,买家提出补偿8888元可以删除差评。为了不影响店内生意,童先生只好交钱了事。
可半年后,又有一个买家以同样的理由要求童先生支付6999作为补偿,而且这位买家也算轻车熟路,深知童先生的心理,童先生说“她一上来就直接要钱,给钱才能删差评。”无论客服如何解释说明,对方就是不愿删除差评,被迫无奈之下,,童先生再次选择了息事宁人,支付了对方6999元。
三次上门,恶意敲诈终露马脚
万万没有想到,吃到了前两次的甜头,买家把童先生的淘宝店当成了提款机。不到两个月时间,又找上了门来,而且这次连手机号都不换了。但童先生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提高了警惕。经他仔细留意,这次买家使用的手机号与第二次买家的一致,而第一次买家昵称“邓时英哟”和第二次的差评买家昵称“萌萌哒小时英”也有相似之处。本以为可以再次轻松“取款”,却没想到自己的伎俩早被识破。
明白落入不法分子圈套的童先生立即将信息报送电商平台并报警。在电商平台技术协助下,警方迅速展开追查,最终成功抓获了两名犯罪嫌疑人。
经警方调查,这三起利用差评敲诈的案件均是同一伙人所为,目前这两名嫌疑人已被深圳警方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