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开幕式现场 新时报记者郭尧 摄
从载人航天器到“深地探测”技术,从人工智能技术到重大轨交装备,从气田勘探开发到大陆架研究……台上“泰斗”智言迸发;“信息量太大了,应接不暇”“这些专家太牛了”……台下听众深感震撼。12月21日,由中国工程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在济南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中外院士,以及北大、清华、中国空间站工程空间站、香港工程科学院等重大工程与工程管理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600余人共聚一堂,围绕“重大工程与工程管理发展”主题展开智慧“碰撞”,分享最新成果。
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讲话中表示,各位院士代表着行业领域的最高权威,是助力山东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期待大家在此次论坛上积极交流研讨,凝聚共识、创新理念,为工程科技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山东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战略支持。2018年新动能创造力增加值已占山东省GDP的48%左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院士、千人计划的专家数量,分别增长了38.8%和16.2%,人才净回流态势加速形成。山东省即将颁布人才发展条例,对在科研一线开展创新、建设重大科研设施、大科学装置的人才及队伍,尽最大努力给予资金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谈及此次会议为何选在山东济南举办,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指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对举办本届论坛寄予很大期望,本届论坛也是中国工程院与山东省携手合作、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
开幕式后,备受关注的主题报告会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潘云鹤,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工程院理事长孔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等13位院士、专家、企业家等作主题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工业经济智能治理、中国载人航天器、铁路工程、气田勘探开发、智慧城市、隧道工程装备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发言时表示,听了一些院士观点,心里被打动了。山东重工集团、潍柴集团、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也称:“信息量太大了,学到了很多东西。”
整场论坛持续至21日下午6点。除了主论坛,关注细分行业的分论坛也值得期待。12月22日,重大工程支撑强国建设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重大工程、制造业转型升级、地下工程前沿、绿色智能交通工程等5个平行分论坛将同时举行。届时,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交雄安投资有限公司等不同行业的领军企业家,将带来细分领域的真知灼见。
[精彩看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交通强国战略组组长傅志寰:
城市大脑济南做得更好,轨道交通抓到点子上了
傅志寰演讲主题围绕交通强国展开,他指出,建设交通强国,要有全球的视野,借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验,但要避免走弯路。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在技术领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时靠不住。
未来十年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得的窗口期,过时不候,在窗口期需优规划、调结构、转综合、补短板,构建现代综合立体的交通基础设施网。
接受记者专访时,傅志寰表示,这次来济南感触很深。发现济南城市大脑搞得非常好,涉及面很广,涵盖民生、交通、政府办公事务等,济南市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了城市大脑,就能分析交通做出分析规划,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原来知道深圳、杭州做得好,这次来济南发现,济南做得更好。
如何解决交通拥堵,他认为,要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抑制小汽车过度使用。此外,治堵的好办法就是打造公共交通群,而最绿色最有效的就是轨道交通。济南抓住这个痛点,抓到了点子上。交通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已成为主流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
未来城市GDP与算力相联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以杭州城市大脑实际应用为案例,阐述了城市大脑应用给城市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他指出,杭州城市大脑使用后,用数据治堵效果显著,2018年,杭州交通拥堵排名从2015年全国第4位降至第30位以后。除了应用在交通领域,城市大脑完全可以应用在救护车导航、停车、旅游、看病等领域,通过数据利用改变资源的使用。
他指出,城市大脑是城市新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是城市发展新资源,计算是城市新的能源动力。将来每一度电、每一寸土地如何使用,都是经过计算的。未来,城市GDP肯定是与算力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电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何继善:国产“深地探测”广域电磁法世界领先
何继善的演讲主要围绕“深地探测”技术展开。他介绍,很多工程学科理论始创于经验理论,比较粗糙。模仿、仿制不可能超越,理论超越可以实现颠覆性突破,从粗放到精细是必然,要再将基础理论做精细。多年来,经过研究,他创立了广域电磁法,各项性能远超欧美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该技术探测深度、信号强度、数据量、效率分别是欧美仪器的5倍、125倍、8倍、55倍,这一技术在矿山、地热、油气开发等领域广泛应用,这些年创造的经济价值达1500亿元。
中国空间站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
火箭上升每一秒出现紧急故障都要确保航天员2秒内逃离
作为“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杨宏的演讲引发听众广泛关注。他介绍,“天宫一号”是我国首个首发成功并且稳定运行的低轨道长寿命载人航天器,在轨运行寿命大幅超过指标要求。这一成功,是多年工程实践积累的成果。
杨宏介绍,航天员逃逸救生设计上要求十分严苛。在火箭上升段583秒,每一秒出现紧急故障都要确保航天员能够逃逸救生,在2秒内逃离危险区,实现开伞和着陆。逃逸救生控制难点在于需要毫秒级响应火箭逃逸指令,高频度的指令发送和执行必须确保100%正确。一旦“天宫一号”自己失去控制能力时,设计由神舟飞船接替,从系统上控制风险,实现1+ 1大于2。
原标题:2019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济举行 听,院士大咖和行业泰斗的智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