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数据 >

林忠钦:科技创新、中华文明与大学人才培养

导读: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18日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18日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日推出“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围绕“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的诸多方面,展开深入交流。本期访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教授,聚焦“科技创新、中华文明与大学人才培养”。

林忠钦:科技创新、中华文明与大学人才培养


 彭青龙: 林校长,第一个访谈的题目是有关科学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包括科技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很多人对科学技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存有疑问,甚至提出“古代中国、传统中华文明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践或者科学精神”的问题。比如,在前段时间,互联网上就出现过“四大发明是否是创新”的激烈争论。有论者认为,科学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是在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前后,伴随着西学东渐之风的“赛先生”来到中国,成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乃至文明转型的力量之一。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关系?可否举例说明?

林忠钦:谢谢。你们做这个栏目是创新,非常值得肯定。科学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是一个宏观的问题,我是工科背景,对科技人文方面的问题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但有些局部的、点滴的思考。以我个人浅见,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科技进步是完全不同的。人类在原始社会学会使用工具,在那时就可称之为“进步”。此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之中,人类生产工具及使用工具的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科技进步也从未停止。回顾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我认为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非常值得人类骄傲,对人类的生存、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若有人提出“四大发明不是科学技术发明”,这一看法显然十分片面。

近几百年以来,特别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倍增,从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到当今的智能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客观而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家对近一个多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读过一本书,书名为《电的世界》,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弱电和强电的产生和发展进程。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就感受到了西方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近五十年来,特别近十多年来,中国的许多科学技术创新都令人十分自豪和骄傲,比如,电商便是重大科学技术创新之一。中国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银行布局非常少,曾几何时当地人存款和取款都有很大困难,但是自从有了电商和支付宝以后,这一类问题便迎刃而解。

我相信中国在未来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多的引领作用。中国在5G、量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有目共睹,创新引领势头日益增强。若保持这一势头,我相信中国将在原创技术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对此我们应该抱有信心。

彭青龙: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近代以来,来自西方的科学精神被视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之一,也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从传统上单纯重视人文,逐渐转向同时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当下的中国也出现了“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校长,您本人又是杰出科学家,请问您如何看待在现代教育中科学与人文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将二者有机融入我们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之中,为中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林忠钦:在人类进步历程之中,科技和人文是融为一体的。在不同历史阶段,融合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国有许多著名人物,他们既是哲学家,又是自然科学家,甚至是科技人文学家,像沈括等,不胜枚举。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也迅速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未能跟上世界的节拍。进入18至19世纪,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引起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则相对落后,于是中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20世纪以后,一大批中国有识之士特别强调“科技救国”和“实业救国”。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我们发展科技的愿望十分强烈。以交通大学为例,我们学校创办于1896年,办学初期的许多班级都是社科特班,李叔同、蔡锷等人都是我们早期的校友。1907年以后,我校开始创办工程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后,中国许多大学是工科性大学,甚至是单科性工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是以船舶工程为主的工科性大学。我校于1978年派出了建国以后的第一个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经过47天的学习和交流,学校领导意识到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一所理工人文兼顾的综合性大学。于是,上海交大就逐步恢复了管科和理科,继而又开办了人文社科,又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农学院合并,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上海交大实现了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学科布局齐全。最近,国内一家著名报社希望和我们学校加强合作,该社强调他们与很多大学进行过合作,经过了一系列尝试和讨论,最后决定与上海交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合作,其中主要原因是“上海交大是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能够对人文社科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带来很大的改变,具有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资源融通的“融媒体”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从长远来看,中国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会把理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兼顾起来,只有二者兼顾方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最近,我们在科技和金融的融合方面也做了总体布局,其中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兼顾人文社科、金融、经济和工科等。总之,交大十分重视科技人文交叉研究和人才培养。

  

林忠钦:科技创新、中华文明与大学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