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数据 >

中信银行信用卡五年收入增长4.5倍:科技赋能下的零售转型

导读:

中信银行信用卡五年收入增长4.5倍:科技赋能下的零售转型

中信银行信用卡五年收入增长4.5倍:科技赋能下的零售转型

 

  文|李意安

  2014年7月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启动的“零售业务二次转型”,到2019年迎来了五年大考。

  3月26日晚间,中信银行交出了2019年的成绩单。年报数据显示,零售业务的价值贡献持续提升,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688.15亿元,已达全行净收入的38.66%,相较2014年底这一数据仅为19.9%,已近乎实现翻番。此外,零售中间业务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87.48亿元,占本行非利息净收入的66.96%,也已突破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零售业务的飞跃,信用卡业务的收入增速亦突破新高。2019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8,332.50万张,较上年末增长 24.26%;信用卡贷款余额5,142.5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3%。信用卡交易量达25,613.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05%;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605.09亿元,同比增长31.47%。

  某种程度而言,零售业务的“二次转型”与信用卡经营数据的再上层楼是彼此成就的关系。这点并不奇怪,在银行们齐齐启动零售转型的当下,将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突破口已经成为共识。同为股份(002835,股吧)行梯队的平安、浦发等银行均在不遗余力地发力信用卡业务。

  在信用卡这片早已经红海化的江湖,产品同质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真正实现突破,必须依赖经营模式的转型和科技力量的赋能。从中信银行过去五年的财报信息来看,中信银行在这两方面都交出了差异化的答卷。

  1

  质量、规模、效益的平衡

  某种程度而言,2014年至今,无论是零售金融生态还是信用卡经营环境都已换了天日。

  2014年是消费金融贴地起飞的开端,同样也是银行们集体意识到零售金融重要性的一年。中信银行开启于2014年的 “零售业务二次转型”,几乎是完美捕捉了这一时间窗口。

  而更重要的是,2014年同样是移动支付起势的开端,一方面,移动支付疯狂攻城略地,另一方面,线下刷卡生态的繁荣也依然在持续。中信信用卡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捕捉到了移动支付的趋势,开始探索与财付通等移动支付生态的合作模式,并率先开启了移动支付积分等政策尝试。

  从数据上来看,2014年至2019年,中信银行零售业务收入由237.89亿攀升至688.15亿,将近增长了三倍,零售收入在全行收入中的结构占比亦稳步上扬,五年间,已从19.88%上升到38.44%,算得上转型成果喜人。但相较于零售业务的稳步上涨,信用卡表现则更是一路高歌猛进。

  (数据整理自中信银行2014-2019年年报)

  十字财经统计2014年至2019年财报数据可见,五年间,中信银行信用卡增长曲线算得上十分漂亮:发卡量从不到2500万张,到突破8000万张,年度交易量从6072亿到2.56万亿,贷款余额2019年已经突破5000亿大关。

中信银行信用卡五年收入增长4.5倍:科技赋能下的零售转型

  (数据整理自中信银行2014-2019年年报)

  更重要的是收入数据。2019年,信用卡收入增速突破新高,同比增幅达到31.47%。纵观过去五年,信用卡收入规模从132.9亿攀升至605.09亿,实现了4.5倍增长。信用卡业务收入在零售业务中的占比数据亦一路走高,由55.87%上升至87.93%。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梯队中,综合各项数据表现来看,仅次于招商银行(600036,股吧)。

  事实上,发卡速度的提升和放贷规模的扩容考验的是信用卡中心对获客、场景运营及风控的综合能力。

  可以看到,一方面,中信银行在跨行业多元合作体系的构建方面十分超前,而近年来对场景生态与数字经营能力的打造尤为着力,2019年,场景获客效能同比提升76%,通过优化“动卡空间”APP及新媒体平台布局,实现粉丝规模持续增长,全平台用户数突破1亿,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而另一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节奏上来看,中信银行对风险资产的经营意识超前于同行。从历年财报信息来看,信用卡对资产流转速度的重视程度很高。2018年开始,历年年报都重点提及了信用卡资产的资产证券化。2019年,累计发行信用卡分期债权资产证券化产品30.52亿元;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信用卡不良资产本金规模25.45亿元。

  资产证券化有效节约了资本金的占用,从而提升了资产流转的效率,让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资产模式更“轻”,这也成为过去五年信用卡规模扩容的重要原因。

  此外,五年发展也并非没有波澜。

  随着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变化,2017年底,互联网金融严监管大幕开启。互金崩塌,大量P2P机构覆灭,致使共债风险蔓延,信用卡行业整体风险上升。受这一因素影响,加之年报统计口径的调整,2018年不良数据激增。

  某种程度而言,银行业务本身就是一门经营风险的生意。“规避”风险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履险如夷”。

  2019年,中信银行全面强化风险管理,持续强化贷前、贷中、贷后联动风险管控体系:贷前强化客群结构优化,通过模型及策略的不断调优,严控共债客户通过率,优化目标客群;贷中,完善授信规则,实行差异化授信,并根据客户用卡及还款情况进行动态化授信调整,针对疑似共债等高风险客户及信用卡套现等不合规用卡行为,开展专项侦测与治理。贷后,运用智能电催和关系图谱等创新技术和数据创新应用,提升清收效能。

  而严风控不仅是一种态度,也需要能力。持续经年的科技投入也开始带来正向的产能回馈,实时风险监测模型与实时申请反欺诈模型的构建下,欺诈件识别精准度提升4.3倍,风险评分时效控制在200ms以内。

  2019年不良数据表现开始逐步向好,年报显示,2019年不良率为1.74%,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2

  科技驱动核心竞争力

  在“零售业务二次转型”的战略主导下,近年来,中信银行举全行之力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科技投入逐年加大。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科技投入增速均达30%以上。2019年,中信银行科技总投入近49亿元,同比增长36.8%,科技人员达到3,182人,同比增长56.2%。敏捷型IT组织转型布局基本完成,科技全流程研发提速超50%,全行信息科技基础架构整体云化率接近94%。

  事实上,作为零售业务重要的引流入口和服务载体,信用卡的服务体验至为重要,背后考验的是其产品设计和系统支持的综合能力。而除了优化自身系统、提升服务体验以外,亦将目光锁定在了信用卡系统的行业痛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