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物安全领域和重大疫情防控的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各国协调应对世界性生物安全风险的能力。生物安全风险和重大疫情往往没有国界,2014世界杯网,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加强生物安全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共同开展药物、疫苗研发和防疫合作,有效防止生物安全风险和重大疫情的跨境传播。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科学组织,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部门建立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框架,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共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挑战。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生物安全科技攻关体系中的中坚作用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生物安全和卫生健康领域的一支重要研究力量。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中科院将生物安全相关的学科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系统布局了生物安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体系,建立以P4实验室为核心的生物安全研究网络,成立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培育了一支“多兵种协同” “大兵团作战”的生物安全科技攻关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院闻令而动,迅速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攻关专项,广大科研人员以实验室为战场,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奋勇攻关,产出了一批用于疫情防控一线的创新成果。在病原鉴定方面,疫情之初第一时间分离得到病毒毒株,最快获得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为确定此次疫情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了第一手关键证据,还承担了分子溯源与动物溯源的任务。在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方面,多套检测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及获得欧盟CE认证,广泛应用于抗疫一线。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利用P4实验室,与外单位合作筛选有效药物,推荐使用的磷酸氯喹和自主研发的干细胞注射剂纳入“三药三方案”,磷酸氯喹和用于应对体内炎症风暴的“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先后纳入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方案。注重中西医结合,筛选出若干抑制新冠病毒效果好的中成药开展临床试验。在疫苗与抗体研发方面,积极推进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的研发,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在动物模型实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有望成为第一批进入临床试验的抗体药物。中科院牵头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为支撑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重要平台。应中国红十字会的请求,中科院向意大利、伊朗等国派出专家团队,将中科院研发的诊断试剂、AI辅助诊断系统、“托珠单抗”疗法等抗疫科技成果推广至国外。依托中科院基因组所成立的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建立了新冠信息数据库,向全世界及时分享病毒基因组序列和疫情防控信息,为抗击疫情科研攻关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为科学防控疫情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成为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生物安全科技支撑的重大战略需求,中科院将加强统筹布局,提升生物安全领域科技攻关的整体实力,努力在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中发挥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坚作用。一是兼顾平时全面布局、战时快速响应,建立生物安全协调决策工作机制和新型举国疫情科技攻关机制。二是以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和临床研究医院为核心,加强相关科研力量整合,健全生物安全研究体系。三是面向生物安全国家实验室建设,突显武汉P4实验室在国家生物安全体系中的作用,完善我院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四是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健全传染病领域基础研究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在高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溯源和传播途径、感染与致病机理、抗感染防治手段等方面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五是加强生物安全领域的生物资源管理体系,强化“以我为主、兼容并包”的生物安全领域国际合作。
中科院精密测量研究院研制的气体磁共振成像仪和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研制的新型细胞药物“科舒达”,已经应用于新冠肺炎病人肺纤维化评价和治疗。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原载于《旗帜》 2020年第4期)
相关专题: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