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越来越多的「成都蓝」出现在每个人的朋友圈中。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数据,成都2019年全年优良天数创下287天的历史新高。从之前「成都出现蓝天」都要登上热搜,到现如今「开门见雪山」的频繁出现,成都的空气质量变化越来越大。
2020 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4 月 10 日,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成都市 2020 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今年成都明确了将从产业、能源、交通和用地四个方面推出 50 条行动措施,助力成都打赢蓝天保卫战。
科技助力蓝天保卫战
具体来看,今年的大气防治行动与往年相比,更加明确了优化产业、能源结构、大数据监管等重点任务,不难看出科技在大气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 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改革
在产业结构改革方面,成都市将在 2020 年进一步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产业生态圈建设,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建立「5+5+1」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即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 5G、氢能等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与此同时,成都将继续进行能源结构改革,作为能源大省,成都将积极利用四川水电资源的天然优势,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水电、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持续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提高清洁能源在全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施建设电力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30 个,进一步提升电力天然气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在挥发物治理方面,成都将强化 VOCs 排放管控和执法检查,在汽修行业全面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涂料,采用高效涂装工艺,完善有机废气收集和处理系统;氮氧化物管控上,提高新能源汽车与公交车的使用量和保有量,新建充电站 142 座,充电桩 7000 个。
· 科技助力,精细化作战
在改革的同时,成都也开始着力布局空气质量检测网络,依托科技创新,积极开展 3D 气溶胶雷达扫描、高架高清视频及红外遥感监控、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3D 气溶胶雷达扫描主要用于大气边界层观测,通过一束射向大气的激光监测空气中颗粒物的立体分布情况、辨别颗粒物种类,能够实现雾霾监测的「地空天一体化」,将有效地对大气污染的来源、过程和特征进行解析,为污染预警、防治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撑。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推动下,自 2018 年起,成都开始在青羊区尝试布局相关的雷达设备,取得了较好的检测反馈效果,在今年,这样的设备将被引入到成都的更多区域。
(图据 EVERISE 官方网站)
而通过高架高清视频及红外遥感监控、物联网设备相结合,则保证了对于城区、建筑工地、工业园区等重点监测区域的 24 小时全覆盖,通过红外热源监控的方式为监管人员标注现场位置。并且,今年成都范围内所有的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地将全面运用「智慧工地」监管平台,通过架设的空气质量检测设备实时监测工地扬尘监测情况。
根据《方案》,成都明确将在今年 11 月前在龙泉驿区完成「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大气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的搭建工作,并在各区县通过设立空气质量检测点的方式开展移动源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在青羊区和金牛区各建 1 个道路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
除此之外,《方案》中还明确了 2020 年内将继续推动出租车、公共交通车辆的新能源化,本年内新增的出租车、网约车、分时租赁车辆均须为新能源汽车,并在 12 月底前,基本实现四环路(G4202)以内实现城市物流配送纯电动化,开展专用新能源吸霾车研究及应用示范。
(图据东方电气官方网站)
成都企业的新机遇
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今年成都提出的大气治理方案更加明确、更加精准,在政策的推动下,成都本土的科技型企业也随之迎来了众多的机遇。
在清洁能源方面,氢能源是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被专家称为「最理想的清洁能源」。据统计,目前成都已聚集氢能产业链企业及院所 50 余户,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检测,燃料电池及整车(机)研发制造等主要环节,已经形成了「五园一城一都」的格局。
根据 2019 年 7 月成都印发的《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 年)》,成都发展氢能有三大优势:首先是产业链相对完整,覆盖了氢气制备、运输存储以及燃料电池研发等主要环节。目前行业内有代表性的企业有东方电气、成都客车、中植一客、国蓉科技、金星公司;其次是技术创新实力较强,包括西南交大、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众多高校都与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实现产业化突破;第三是氢能资源丰富,四川作为水电大省,水电解制氢市场前景较好,同时天然气供给充足,为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据东方电气集团官网)
与此同时,太阳能产业也是清洁能源应用的方向之一。通威太阳能是成都在太阳能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截止 2018 年 12 月通威太阳能共获得 192 项专利,在双流区建成世界首条「工业 4.0」生产线。通过光伏发电,每年可提供的清洁能源 660000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060000 吨。
(通威太阳能智能化生产线)
在污染源治理方面,成都本土企业同样面临着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