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昌逆亡。科技洪流汹涌澎湃,日新月异,发展迅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剧变时期,未来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银行如何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变革时代占据有利位置,立于时代潮头,是主动求变,还是被动应变?如何去变,变向何方?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未来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
科技金融公司跨界竞争对银行经营带来的挑战。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科技金融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数据优势和平台优势,纷纷发力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模糊了科技金融公司与银行的业务边界,对传统的银行金融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让银行成为默默无闻的资金输出方。一是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让银行支付业务大幅萎缩。二是余额宝、京东小金库等平台账户具有强大的存储、增值功能,与银行抢夺存款份额。三是花呗、京东白条、芝麻信用等网贷产品也对银行信贷业务造成了强烈影响。传统银行存、贷、转的功能加快从线下向线上迁移,银行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危险,经营面临很大压力。
大型银行的转变对中小银行生存空间上的挑战。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普惠金融政策持续加力,对于银行来讲,支持三农三牧和小微企业,既是“政治账”“社会账”也是“经济账”,大型银行相继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发展普惠金融,金融服务下沉延伸,利用其自身天然的资金、客户群体覆盖面、渠道建设以及多元化服务方面的优势,开始与中小银行争夺农村牧区市场和小微市场。大型银行的转变和业务下沉使得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面临严峻挑战。
中小银行间定位趋同和业务同质化竞争的挑战。中小银行在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上趋同,差异化不够明显,尤其在目标客户选择上,主要以中小微企业、零售业务、三农三牧为主要服务对象,业务产品和模式同质化竞争激烈,走差异化、特色化之路势在必行。
客户结构变化对银行经营带来的挑战。根据消费者的年龄结构和对互联网的认识以及使用程度来看,可以划分成四个层次:“难民”(50年代以前出生,很少使用互联网)、“移民”(50~70年代出生,对互联网有浅层次的认知)、“网民”(80~90年代出生的千禧一代、成长在互联网时代)、“智民”(90年代后出生、互联网已融入生活并追求个性化)。“网民”和“智民”将会逐渐替代“难民”“移民”成为社会活动的主流群体,而他们更依赖于线上方式,银行传统的服务方式很难满足其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
对未来银行发展的判断
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如何在变化的时代顺势而为,蓄势而动、乘势而起,首先要做到准确的辨势、预势和借势,从一些已经显露的端倪中,可以形成以下判断。
我们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数字化时代。如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方兴未艾,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战略部署。社会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数字化时代,而且正在加速向前,这是科技时代发展新的历史节点。商业模式也将发生颠覆性变化,服务迭代发展,变得智能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数据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石油”。行业领域的壁垒和边界将不复存在,跨界融合、跨界竞争将是今后商业活动的常态。银行也将或者必须马上进入数字化时代,也就是数字银行4.0时代。
每个社会人必将拥有自己的“数字身份”。在现实世界中,身份证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们依靠权威的、受信任部门颁发的身份证明作为通行证来建立信任。例如,用身份证来证明自己的居民身份,学位证来证明自己的受教育水平,取得驾驶证才能驾驶机动车。数字化时代,人们依然需要通过身份来证明自己,建立信任,获得服务。为了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每个社会活动中的人都需要拥有自己的“数字身份”,“数字身份”将是安全的、隐私的、便捷的、通用的和真实的。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建立“数字身份”具有坚实的技术基础,而且公安部正在研发“eID(网络电子身份标识),构建全国统一数字身份体系,这也为“数字身份”落地提供了国家力量。这种“数字身份”将成为像过去人们所使用的身份证一样重要和必须,所具备的功能将会更加丰富和多元,没有“数字身份”的人在数字化时代将寸步难行。
银行服务将“无处不在”。今后的银行服务将呈现出“六化”特点:服务智能化、业务无感化、个体差异化、体验场景化、渠道全程化、融合深度化。今后的银行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技术让服务更加智能高效,而且金融服务将加快向线上迁移。今后的银行服务将从依托物理网点的“有形可见”,转变为融入社会活动全流程的各个环节、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服务模式嵌套在不同的场景中,金融服务将亲密无间地伴随着每个人参与社会活动,也因为亲近关系,将会形成润物无声、无察觉的状态。今后的银行将不仅仅局限于满足金融服务需求,而是兼顾金融服务需求和非金融服务元素,立足点和落脚点在于满足人的社会活动属性和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银行网点功能将发生重大转变。由于存、贷、转等传统银行功能已经从线下加快向线上迁移,这是不可逆的潮流,那么银行物理网点就无存在的意义了吗?当然不会。在数字化时代,将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客户沟通,客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反而更加依赖于物理网点,只是物理网点不再具有传统的旧功能,而是开发出“新功能”,这就是物理网点存在的理由和意义,通过金融服务和非金融因素来吸引客户的注意力,提升客户体验,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最终实现银行服务“无处不在”的转型目标。
银行产品服务要发生重大改变。过去的银行通过制造标准化产品和提供标准化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千人一面”的重复服务造成“削足适履”的效果。在数字化时代,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隔阂将被打破,行业间的边界壁垒将会被击穿,“搅局者”“敲门人”将会蜂拥而至参与跨界竞争,而客户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主导权,这也倒逼着银行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角度出发,所以今后客户将变成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者、使用者,银行将成为提供者、服务者,金融产品将会如同“堆积木”一样,银行只负责提供尽可能多的尺寸、颜色的积木(如抵质押方式、还款方式、计息方式),至于堆摆成什么造型,将由客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搭配设计和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