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数据 >

任晓刚、方力:发展壮大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导读: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重科技力量、新基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人类命运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重科技力量、新基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师范专业改革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任晓刚、方力:发展壮大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任晓刚、方力指出,发展壮大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对于提升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构筑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堡垒”。国家医学研究院和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是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包括依托国家医学研究院和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平台、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平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集中国家科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的综合集成公共卫生科研平台。二是建设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人才体系。以培养公共卫生领域基础人才和高精尖人才为中心,着力提高公共卫生领域人才教育质量,加快相关院校、专业向培养公共卫生领域基础人才和高精尖人才转型,增强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发展。推进科研、科技与科普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中的应用协同,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功能,在疫情态势分析、防控策略分析及后续心理科普等方面形成合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单志广:新基建支撑“新经济”、释放“新动能”】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单志广指出,当前,新基建如何实现全国合理布局、跨域统筹衔接,如何合理测算需求、切实保证实效、长效持续运营?一是做好新基建“软硬同步”、协调、互促发展的顶层设计。下大气力推进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以及工业软件、高端应用软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卡脖子”问题。二是做好新基建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制度设计。政府应更多作为发展方向引导者和发展环境守护者,开展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市场作为新基建的资源主导者和价值使能者,应根据市场需求自行配置行业资源要素,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并推动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做好新基建项目的需求分析与科学测算。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入手,实现从“战略目标”到“业务应用目标”到“系统建设目标”的科学推演设计。四是做好新基建的数据赋能和长效运营。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赋能与提升作用,加速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融合性基础设施。

  摘编自《光明日报》

  【蒋文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蒋文龄表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是事关打造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既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源涵养、确保黄河生态安全,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为全流域人民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洁净的土壤、宜人的气候等诸多生态产品。二是事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能源富集区,是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三是事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个涉及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问题,也有利于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经济收入水平。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义桅: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一正确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疫情成全球公共卫生大危机,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变量。新冠肺炎疫情变成全球大流行,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加了新的变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一正确选择。国际政治不应将卫生问题视为传统次要问题,而应将世卫组织放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一样重要的位置看待。令人忧虑的是,不和谐因素仍然占主导地位,全球远未形成合作抗疫的局面。西方还在纠结所谓民主、专制哪个应对疫情更有效的问题,担心中国模式挑战“普世价值”。其实,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人类为体、世界为用。正如应对疫情我们采取了中西医结合模式,人类政治文明创新必将超越东西、左右之争,开启真正的人类文艺复兴。

  摘编自《北京日报》

  【郑国民:优化结构和布局,探索师范专业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国民认为,优化师范专业结构和布局,探索师范专业改革,逐渐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是打通高校师范专业学科壁垒。针对过分强化专业、学科边界,所学专业单一、学科本位特点鲜明,造成中小学教师视野狭窄、创新意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为薄弱的突出问题,高校应打通相关师范专业,改变单一学科教师培养模式。每个专业的学生应修读一定数量的相关专业课程。二是新型师范专业应对教育新挑战。未来世界形势瞬息万变,新问题、新挑战与日俱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认知科学与学习、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法学等专业有必要成为新的师范专业,用以培养基础教育中具有智能智慧意识、认知科学与学习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法治观念等综合素质的教师。三是加大力度引导高校师范专业设置。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研讨综合性课程师资培养的有关问题,借鉴其他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对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尽快研制出台综合课程师资标准、培养方案。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