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供应链+区块链 金融科技助力复工复产
“最初愁没工人复工,复工半个月愁没订单,有订单了愁发货,发完货了愁回款。好在有浙商银行的应收款链平台,帮了我们资金周转的大忙。”富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富通集团)财务总监周胜炎谈起疫情影响,“大企业一感冒,小企业就要住院。”
此前,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下称《通知》),从加大产业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等六方面,为金融机构指明方向。复工复产以来,浙商银行大力推进“供应链+区块链”的双链融合创新,持续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存货、订单和机器设备等,把银行产品嵌入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解决企业融资痛点。
区块链技术赋能应收账款,盘活产业链
疫情期间,下游停工,不少企业货款收不回来。“现金流再充沛的企业也经不起货物的滞压。”浙商银行行长徐仁艳告诉记者。
企业“痛”在何处?统计数据显示,从单个企业来说,银行融资只占企业财务成本的20%,而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等的财务成本占比超过40%。从全国来看,目前企业每年的应收账款规模约26万亿左右,然而金融机构和保理公司的应收账款融资总额约为2200亿,不到1%。
从企业的应收账款入手,疏通关键节点,带活全产业链大有可为。银保监会在《通知》中要求“加大产业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其中提到“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后,以适当方式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
不过,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流程复杂且流转困难,甚至存在操作风险和欺诈风险,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融资难。
自去年以来,正式进入国家政策支持层面的区块链技术成为了解决上述难点的工具。今年2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尽管规范采用的是“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字眼,但业内将其视为中国首个金融区块链标准规范。
浙商银行首创了业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区块链应收款链”平台,用于向上游企业的偿付或者自身融资。下游从签发、承兑区块链应收款开始,在交易过程中无缝嵌入资金流。上游收到后,即可在线实时转让给银行获得资金,原先2-3个月的账期,得以随时变现。
以富通集团为例,周胜炎告诉记者,一季度,因复工比原计划推迟了十多天,同时,上游原材料无法正常供应,影响了企业复产,损失销售额近10亿。通常,富通下游账期达6个月,但每3个月就要向上游付款。疫情期间,下游提货结款延后近一个月,对富通现金流进一步造成冲击。当前新基建提速发展,公司位于嘉善的5G配套生产基地即将投产,更需要协同产业链上游复工复产。
得知企业困难后,浙商银行除主动为其授信展期一个月外,还创新性地为其设计了基于应收款链平台的“银租通”(回租模式)解决方案,盘活现有的沉淀资源——中移动子公司应收账款和高价值机器设备。同时,浙商银行联动子公司浙银租赁,为富通提供设备售后回租融资。企业将设备卖给浙银租赁,获得一次性融资1.2亿,只需签发、承兑区块链应收租金给租赁公司,定期支付租金,大大缓解了疫情期间的资金缺口,且相比贷款降低融资成本40-50个BP。
在浙商银行支持下,富通及时向上游付款2个多亿,成为上游企业疫情期间的主要资金来源。供应商拿到资金,用于采购原材料,富通3月中旬便恢复了全部产能。
疫情发生以来,该行已应用“银租通”系列模式为全国逾300家企业提供了设备融资超100亿元,有效减轻了核心企业设备厂商下游客户的采购压力,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设备。
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输血”中小企业
除应收账款周期问题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是金融机构的一大任务。然而传统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由于担心自身风控能力不足,大多不愿提供担保或配合进行应付账款确权。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显示,65.5%的金融机构认为核心企业的不确权是阻碍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挑战之一,导致供应链金融呈现外热内冷的状态。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倡导下,核心企业对供应链融资的态度转为积极。浙商银行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大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