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新常态下的智慧银行——用科技为前线赋能
首期《三生直播间》“搭乘新’机’建东风,深化银行数字化转型”一经播出,旋即收获热烈反响。为进一步解密数字化转型、探讨智慧银行的落地应用,三生传媒与广州CIO协会联手策划,推出了以“疫情新常态下的智慧银行——用科技为前线赋能”为主题的第二期《三生直播间》。
本次直播间有幸邀请到来自广州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农商银行及阿里云的金融、IT行业精英,就智慧银行的应用现状与大家进行探讨互动。
广州农商行信息科技部内部管理开发团队经理温石明先生率先发表看法:疫情之下,“零距离”、“零接触”成为新一代热词,传统行内业务面临严峻挑战。1、现有的数字化转型打通了线上流程,使之具备了数据分析、精准营销等基础功能。但优质客户的拓展与维护依然需要依托线下流程,这就决定了智慧银行的应用需要与客户基础实现双通、双在线;2、金融环境因疫情发生骤变,现有的风控模型及技术人员学习能力能否快速实现风险预警、防范等自我优化仍待考验;3、尽管各大银行已经联手试图通过“场景化金融云”实现客户群拓展,然而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批量获客依然是银行面对的难点。
温经理表示:目前,广州农商行已经开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拟将科技团队与现有业务线互嵌,实现科技人员与业务产品经理共同参与数据流程定制,避免技术与业务的分离。然而,其痛点在于数据团队在后方,业务经理在前沿,中台既是两者的关联,又是隔膜,容易出现相同信息的“差异化理解”。
最后,温经理总结道:智慧银行的建设任重道远,银行IT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银行的业务性质也决定了IT战略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短板。试错成本太高,是智慧银行建设的一大阻碍。但智慧银行的发展依然要从战略上重视,引入外部、从微小方面逐步调整,最后以点带面,实现科技引领业务。
广州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助理陈海锋先生从消费信贷业务的具体场景出发站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分享了智慧银行发展的观点。他认为,疫情必然对就业和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消费信贷业务来说,需要重新审视增量获客的客群定位和存量客户经营的思路调整。在增量获客方面,从机构自身出发来说,进一步细化客户分群,精算各个分群的风险成本和ROI,运用大数据做好客户画像;在与外部流量平台合作方面,要充分运用双方的数据联合建模,加强对客户的了解,做好客群准入和风险管理。在存量客户经营方面,要关注应用场景的扩展,关注自身APP内场景建设和本地化场景的拓展,同时运用实验设计不断提高市场设计的水平,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客户NPS。
最后,陈总一句话总结,科技赋能业务,科技人员要与业务人员一起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科技人员要有业务的视角,业务人员要有科技的基本认知。
阿里云新金融事业部架构总监张翅先生作为新科技赋能的代表,认为:疫情之下,金融行业应当着手开启“新零售思维”,以新思维重构整个业务价值链,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应对各类挑战的根本。他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数据软件为例,强调: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必然存在一个链条,不同的企业依据定位将大数据嵌入个性化链条,企业拥有的数字化能力不应只局限在现有资源上,应当涵盖更多产品和创新形态。未来,金融机构或将成为数字化能力的缔造者,凭企业智慧支撑金融业务的迭代与创新。针对目前的数字化转型情况,张总表示:金融从业者的构建思路一定要跳出“获客”、“引流”这两个环节,然后将价值链的每个环节进行数字化赋能。日前,国务院发文中已经明确数据成为生产要素。这一信号表示未来数字化应用不仅局限在区块链、PE技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金融行业业内完全可以组成彼此信任的商业沟通洽谈圈,在此基础上引入智慧银行,这将扩大金融流量入口,打开更大的金融服务市场。
张总认为:在金融行业,缺乏兼具技术与业务能力的数据运营PD。我们要依托数字化能力不断地将优质功能沉淀,不断地把经营目标进行长短期交互的组合与迭代。IT已经进入白热化争夺时代,阿里率先开启“云时代”的主要目的在于先研究业务,再反向研究成本,实现技术后台动态能量的平衡。
“不是背着KPI,也不是用现成模式或技术路线,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实施数字化再建设,这才是数字化转型的业务诉求。”
经过热烈讨论,嘉宾们提供了最中肯的建议:数字化转型是一场自我革命,在发展数字化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数据治理、数据迭代。金融行业的领头羊们必须要具备数字化思维,积极培养具有业务架构设计能力的人才。如今,银行的用户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IT和业务的有机结合是行业繁荣发展的内在诉求。两者应以1+1>;2的兼容并蓄的方式存在,从纷乱的数据中寻找属于企业的数据链条,才能在数字化转型这一新赛道上获得高质量持续发展。
欢迎关注三生资讯近期上线的金融科技创新交流系列活动,提高金融嗅觉,抓住时代风帆。更多行业领先观念,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三生资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