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众多高校已从数字化校园迈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在数字化校园阶段,海南师范大学建设了很多业务系统,提高了业务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发现了“信息孤岛”等现象。海师认为,消除“信息孤岛”是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信息孤岛”源于“数据孤岛”,所以数据是否“通”是校园“智慧”与否的关键之一。
现状及问题
海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海师”)于2014年开始部署数字化校园,主要包括信息标准建设、数据中心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门户平台、集成一批第三方应用系统、新建协同办公系统(OA)、人事管理系统、移动门户平台、移动办公平台、校友服务系统。
海南师范大学南校区
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平台的实现,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一个基础安全平台,能够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统一身份认证,并为教学、科研及应用开发提供支撑。
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是学校信息化的基础平台,是构成校园信息化的技术中间件平台,在过去二十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中,已被全国高校普遍认可。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有效解决了学校各应用系统登录名和密码不统一的问题,师生输入一次用户密码便可访问多个应用系统,极大简化了用户操作,也减少了用户信息运维管理工作量,提升了系统整体安全性。
总而言之,数字化校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业务信息化水平,满足了师生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同时,由于早期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多数业务系统“重功能轻数据”,随着业务系统的增多,校园信息资源的扩充,高校数据普遍存在散乱的现象。目前,学校数据现状如下:
1.数据缺乏统筹规划:
业务系统各部门分而治之,没有站在整个学校的层面上,对学校数据资产做好统筹梳理和顶层设计。全校师生面对众多系统、海量数据无所是从,得不到好的数据服务。
2.数据标准不统一:
海师的信息化标准于2014年建设数字化校园项目时制定,前期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如教务系统等)并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信息化标准和数据标准制定滞后,各个部门按照自己的习惯管理数据,无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导致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资源无法整合、共享,从而产生众多信息孤岛。
3.数据权责不明确:
虽然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已经制定了海师信息化标准体系,但在执行过程中,各个部门的操作人员未按规定录入数据,同时对数据边界责任缺乏明确共识,难以实现数据“谁生产、谁维护、谁负责”,导致数据源头存在污染现象。
4.数据更新不及时:
目前,学校存在个别业务系统闲置,或部门还未实现业务信息化,仍然用纸质或者电子表格存储数据,导致数据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例如,研究生处没有研究生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平台对研究生数据的获取,还需通过Excel人工导入,导致研究生数据不能及时更新,更有甚者造成部分数据遗漏或丢失。
5.数据缺乏常态治理: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只是对游离于数字化校园以外的各个管理业务系统(比如教务、科研、招就等)做了统一单点登录,而没有制定长期跟进方案,解决因信息系统间缺少标准和统一接口,数据结构差异巨大等问题,从而导致虽然生产和存储了大量的数据资源,但数据并没有被有效治理、整合,更难以协调共享。
通过以上问题的描述可以发现,数字化校园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数据。因此,在三大平台建设中,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的重点和难点。
数据治理的思路
为贯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各大高校都在推进信息化与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以师生为中心,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期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推进数据共享,需要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治理与利用。
治理数据不能仅靠信息化部门单打独斗来完成,也不能仅靠技术来实现,应该以“受益者即参与者”的理念,共同治理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如何治理数据,让数据中心平台落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机制:
治理数据表面上是技术,实际涉及到的是管理、制度、理念等的更新,是全校“一盘棋”,需要全校统筹规划和协调,把数据共享的目标理想变成学校机制,将数据共享的理念贯穿全校上下每个人、每个业务,齐心、决心建好数据中心平台。
2.业务梳理:
明确学校组织架构,协调各部门深入梳理业务规范、文档、流程、数据,将业务转换成数据,梳理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数据的来龙去脉。在梳理过程中可以发现各协同业务的融合衔接点,以及哪些数据可以共享,进一步打破传统业务系统壁垒,实现业务跨部门的流程优化重造,实现数据共享。
3.数据调研:
通过对各单位的调研,包括对各业务产生的数据、需要的数据及数据现状等全校业务数据集中摸底后,进行汇总分析,明确数据的源头、流向、维护及权责关系等问题,理清海师所有的数据资产脉络,绘制海师独有的数据地图。
4.制定标准:
基于《教育信息化管理标准》,结合前期学校调研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海师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数据标准规范(主要包含代码标准、标准定义和数据分类原则等)。吸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在今后进行各业务数据建模和后续的业务构建时,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5.完善应用:
基于前期调研,在避免业务系统重复建设的基础上,建设新系统实现业务管理信息化;同时,对已建的系统,规范管理、加强应用,实现业务之间数据及时更新共享,避免学校数据资产缺失。
6.搭建平台:
数据中心平台是指一整套数据规范、技术和方案,旨在解决那些需要跨系统、跨部门共享的核心业务实体数据的集中存储、交换共享和数据应用问题。
借鉴学习其他高校成功案例的经验,通过校企合作探索搭建一个“人—财—物—事—时”多维度结构模型的开放数据中心平台。通过标准化、结构化的方式,将部门业务数据集成到数据中心平台,同时,各业务系统也可以从开放的数据中心平台共享获取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实现跨部门标准数据的互通共享。
图1 数据中心平台逻辑架构
基于前期调研论证,结合高校实际案例和企业提供的方案,数据中心平台初步概念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数据标准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交换集成、数据应用四部分。
(1)数据标准管理:按照学校的统一信息标准,对各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从数据源头避免污染;
(2)主数据管理:为保证数据建模严格遵守数据标准,主题数据库表通过数据子类生成唯一的创建方式,不允许通过代码或者手工方式直接创建;
(3) 数据集成:通过数据集成中间件平台、第三方应用直接写入等多种方式,把不同业务系统、不同数据存储形式、不同数据格式、不同性质特点的数据,根据标准进行清洗、转换、加载后集中存入主题数据库;
(4)数据应用:基于Oauth2.0的系统间授信管理,可对外以标准RESTful接口方式提供数据访问API,为学校其他业务系统开发者、系统管理员、业务人员提供统一的开放式数据分享接口。
7.长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