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今年的主题为“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在无偿献血志愿者田川看来,实现安全用血的一个关键在于对血液进行“精细化管理”。
以往做法是给血袋贴上条形码。然而在实践中,条形码的可靠性、时效性难以得到保障,人们难以快速精确读取血液信息,用血保障自然无从谈起。
田川团队的构想是把物联网芯片技术引入单体目标中,继而实时、高效、精准获取每一袋血的信息。说来容易,芯片能否在零下196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信号能否在富含钠离子、钾离子的血液中准确传输?一个个棘手难题摆在眼前。从2008年开始,他们用了至少5年时间攻关,终于掌握了一整套技术,并在2014年成立了科技企业宏诚创新。
具体来说,通过应用无源超高频技术管理血液,可由传统的人工逐一扫描血袋,转变为由机器批量读取,目前读取速度不低于每秒10袋。更重要的是,人们手持终端即可对血袋进行远距离扫描,同时能够全程追踪溯源每袋血的来路与去处。在此过程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血液全程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还会对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
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设置血液中心32个,中心血站321个,中心血库99个,固定采血点1390个,建成覆盖城乡的血站服务体系。近年来,官方大力推广血液管理信息化工作,多个“智慧血站”相继建成。上述技术也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采供血中心、安徽省血液中心、苏州市中心血站、廊坊市中心血站、北京医院等机构落地,成为“智慧血站”的技术支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方面,多地无偿献血人数下降,导致“血库告急”;另一方面,为满足临床救治需要,各地鼓励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恢复期血浆。田川说,这意味着更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搭建“血联网”,让血液采得来、存得住、用得好。
他解释说,要把单个采血点联网,让数据真正地互联互通。他以生活中常用的打车软件举例说,把车与人“物联网化”后,动态匹配用车需求,有效缓解了“打车难”。无偿献血来之不易,有了安全的“血联网”,才能使每一袋血都发挥出最大作用。
不少国家由于缺乏技术和资源,同样面临着可用血液短缺、血液储存混乱等困扰。作为国际上较早进入“物联网+生物”行业的代表,宏诚创新也已经“走出去”。他们曾应邀于2019年在蒙古国举行的第十五届亚洲输血医药大会上作主题演讲,也在与赤道几内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的相关部门接触。
眼下,田川更着眼于已上升为“国家安全”高度的生物安全。“血液是生物资源的一部分,而生物资源有着共同的储存环境和处理场景。物联网底层技术逻辑相通,只要突破了底层技术,就可以面向菌(毒)种、干细胞、疫苗、生物标本等推出平台化产品。”他说。
今年2月下旬,在全国抗疫关键时期,宏诚创新团队将自研“医盘点·非接触式快速盘点系统”寄送至武汉火神山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地。该系统以物联网芯片技术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做到“一物一码”,解决战“疫”一线检验、输血、后勤、临床等科室盘点样本、血液、试剂、设备时效率低、人工作业量大、易出错、易交叉感染、过程责任不清等问题。
更让这些从业者感到振奋的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风口”,终端“物联网化”有了“跑道”。他们期待着在这条道路上用“硬科技”赋能生物安全,坚守“科技报国”的初心。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今年的主题为“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在无偿献血志愿者田川看来,实现安全用血的一个关键在于对血液进行“精细化管理”。
以往做法是给血袋贴上条形码。然而在实践中,条形码的可靠性、时效性难以得到保障,人们难以快速精确读取血液信息,用血保障自然无从谈起。
田川团队的构想是把物联网芯片技术引入单体目标中,继而实时、高效、精准获取每一袋血的信息。说来容易,芯片能否在零下196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信号能否在富含钠离子、钾离子的血液中准确传输?一个个棘手难题摆在眼前。从2008年开始,他们用了至少5年时间攻关,终于掌握了一整套技术,并在2014年成立了科技企业宏诚创新。
具体来说,通过应用无源超高频技术管理血液,可由传统的人工逐一扫描血袋,转变为由机器批量读取,目前读取速度不低于每秒10袋。更重要的是,人们手持终端即可对血袋进行远距离扫描,同时能够全程追踪溯源每袋血的来路与去处。在此过程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血液全程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还会对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
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设置血液中心32个,中心血站321个,中心血库99个,固定采血点1390个,建成覆盖城乡的血站服务体系。近年来,官方大力推广血液管理信息化工作,多个“智慧血站”相继建成。上述技术也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采供血中心、安徽省血液中心、苏州市中心血站、廊坊市中心血站、北京医院等机构落地,成为“智慧血站”的技术支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方面,多地无偿献血人数下降,导致“血库告急”;另一方面,为满足临床救治需要,各地鼓励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恢复期血浆。田川说,这意味着更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搭建“血联网”,让血液采得来、存得住、用得好。
他解释说,要把单个采血点联网,让数据真正地互联互通。他以生活中常用的打车软件举例说,把车与人“物联网化”后,动态匹配用车需求,有效缓解了“打车难”。无偿献血来之不易,有了安全的“血联网”,才能使每一袋血都发挥出最大作用。
不少国家由于缺乏技术和资源,同样面临着可用血液短缺、血液储存混乱等困扰。作为国际上较早进入“物联网+生物”行业的代表,宏诚创新也已经“走出去”。他们曾应邀于2019年在蒙古国举行的第十五届亚洲输血医药大会上作主题演讲,也在与赤道几内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的相关部门接触。
眼下,田川更着眼于已上升为“国家安全”高度的生物安全。“血液是生物资源的一部分,而生物资源有着共同的储存环境和处理场景。物联网底层技术逻辑相通,只要突破了底层技术,就可以面向菌(毒)种、干细胞、疫苗、生物标本等推出平台化产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