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居民消费信心重建,消费金融也随之走出低谷。
央行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4%,比上季度上升 1.3 %。消费信心的恢复,得益于此前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发放消费券、旅游券、补贴,弹性工作制,增加假日时长等。6月底,海南免税购物新政发布,更加有效释放居民消费热情。
受惠于政策红利和消费信心,消费金融业务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以小花科技为代表的头部金融科技公司正在积极围绕场景和用户开展业务,实现错位竞争。这其中,场景、风控、资金、金融科技等核心要素都很关键。
市场红利持续,行业机遇和竞争共存
政策红利下,消费者对消费金融接纳度也在不断提升。
尼尔森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近半数年轻人“认为信贷产品是更精明的消费方式”。58金融发布的《2020上半年消费金融接纳度报告》同样揭示一项结果——近七成人的分期消费金额占日常生活消费的一半甚至更多。
消费是当前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消费金融也在与消费市场共同快速成长。中金报告《消费金融竞争加剧,场景/风控决定未来格局》预计,2030年消金市场规模高达66万亿元,未来十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4.6%。
尽管未来消费信贷市场的规模增长可期,但是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消金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无论是早期发力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还是拥有场景优势的科技巨头,又或者是逐步转型助贷的金融科技公司,以及不断下沉的银行玩家,都已经早早卡位。尤其是近日建行、小米、光大和平安集团争相入局等一系列动作,让消金市场的赛道变得日益“拥挤”。
同时,消金产品同质化愈演愈烈,从拼流量到拼优惠、拼服务,头部机构的竞逐日益加剧,例如微信低调测试分付产品,美团推出月付产品;618期间,京东金融推出“白条24期免息分期”,苏宁金融推出任性付,全场最高24期免息,天猫推出“分6期免付一期”……免息分期活动就是价格战,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培养消费者分期消费的习惯,迅速抢夺增量信贷市场。
消金市场 “价格战”硝烟的背后,其实是厂商补贴或消金主体在放血。尽管变相降价是一种竞逐市场份额的体面选择,但“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对于资金成本高的主体,如何抢先形成错位竞争优势,是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错位竞争发展,打造多方面经营优势
不同的消金主体各有优劣。
银行系的风控要求高、资金成本低,劣势是体制僵化、时效差;消金公司与银行相比,面向的客群更加下沉,但是产品设计也更灵活、高效;BATJ等互联网巨头的优势是海量场景及流量,通常利用大数据进行风控,效率高、成本低;而一些互金公司没有金融牌照,无法直接从事金融业务,因此只能通过专注技术研发,在细分领域获得一席之地。
京东数科副总裁许凌曾表示,消费金融业务的核心,一是消费场景,二是消费者。在场景和用户端,消金主体需要进一步发掘用户需求,探索更多紧贴用户的消费场景,让消费者更方便地享受金融服务,以此助力业务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花呗和微粒贷的崛起,其实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大场景的自然延伸。捷信最早抓住了3C线下实体店消费的机遇,才得以在全球各地攻城略地。随着“互联网+”、“新基建”等数字经济概念的持续落地,很多传统消费场景都开始数字化,这为消费金融创造了大量场景,譬如ETC、物流货运、装修贷、税费贷等。
场景之外,消金公司还需要打造风控优势。风控水平越高,坏账率越低,优质的客户享受的利率也就会越低,通过精细化运营,在未来竞争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中金报告中也明确指出,“风险控制、金融监管、场景/流量是决定未来消费信贷市场格局的决定因素”。
消金主体还要建立资金优势。如何通过资产端吸引优质资金,获得稳定资金来源,已经是摆在银行外消金主体面前的现实问题。包括捷信、马上、苏宁、小米、360、微博等都在一季度密集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提高自身业务经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持续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市场互补发展
消费金融的错位竞争,既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国家政策的意图。
相较发达国家,中国的金融渗透深度依旧不高,只有持续金融产品创新,才能让公众享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银行资金大、体量大,其体制更适合高举高打,很难俯下身子去倾听消费者的声音。消金公司体制、机制更为灵活,对于不良率、贷款利率也更为宽松。所以,通过消金公司探出好的产品、模式,不仅有利于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更有利于服务消费者、拉动消费。
消金主体的错位竞争,也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通过深挖场景获客、风控、资金、运营等能力,消金主体也有望实现市场的互补发展。以小花科技为例,专注年轻优质客群线上消金服务,旗下产品“小花钱包”定位为“年轻人的互联网钱包”,是一款纯线上消费信贷App。三年多的实战经验让小花科技沉淀出面向“小额分散”资产的产品设计、营销获客、风险管理、IT系统改造等方面能力,成为消费金融科技服务领域不可多得的实战派。
在产品设计、获客运营、用户体验、技术研发、风险识别等方面,小花科技自主研发了多项金融科技应用,实现AI技术在消费信贷业务全周期的应用,已经开始建立起错位发展的竞争壁垒,提前进入消费金融下一站。
二季度居民消费信心重建,消费金融也随之走出低谷。
央行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4%,比上季度上升 1.3 %。消费信心的恢复,得益于此前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发放消费券、旅游券、补贴,弹性工作制,增加假日时长等。6月底,海南免税购物新政发布,更加有效释放居民消费热情。
受惠于政策红利和消费信心,消费金融业务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以小花科技为代表的头部金融科技公司正在积极围绕场景和用户开展业务,实现错位竞争。这其中,场景、风控、资金、金融科技等核心要素都很关键。
市场红利持续,行业机遇和竞争共存
政策红利下,消费者对消费金融接纳度也在不断提升。
尼尔森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近半数年轻人“认为信贷产品是更精明的消费方式”。58金融发布的《2020上半年消费金融接纳度报告》同样揭示一项结果——近七成人的分期消费金额占日常生活消费的一半甚至更多。
消费是当前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消费金融也在与消费市场共同快速成长。中金报告《消费金融竞争加剧,场景/风控决定未来格局》预计,2030年消金市场规模高达66万亿元,未来十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4.6%。